•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美育 胡春林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美育

    ◎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彭家乡希望小学校   胡春林

    美育是教育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今天的教育家面临着一件使人着迷的任务:发现如何在理性训练与感情奔放之间求得和谐平衡。”其中,美育就充当着贯通理智与情感的主要角色。另外,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明确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文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可见,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美育在育人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初中学生对美的发现、识别和体味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正确诱导。初中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文字作为媒介,依靠形象的力量,使学生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分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以美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灵魂。语文蕴藏的人文精神比其他学科丰厚而广阔,这就为在教学中实施美育提供了丰厚的资源。语文课程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是说,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初中语文教学要渗透美育

    语文教材就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有的展现社会美,有的展现自然美,有的甚至能上升为艺术美。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挞落后,有的鞭挞黑暗,有的则是热情讴歌祖国的名川大山,壮丽河山,还有赞扬歌颂祖国乃至世界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

    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法,句法正确;语调速度适中,语音优美,读音正确,就是美的;从内容上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第一段: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美的素材,教师要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渗透美的教育。让他们感知语言,社会,自然与艺术的美。陶冶他们美好的情操。                                                                     二、初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美的感受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
    三、初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和“回忆和联系”。

    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诱导学生阐发、品味。所以要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思考练习”,设置想象、联想的阶梯。

    四、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丰富多采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读苏东坡的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世事沉浮的怀古之幽情,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联系起来,同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不得志的思想情绪联系起来,体会作者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发“人生如梦”的心理历程,由此而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

    当然,以上所谈的审美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美的具体性和美感的情感性,决定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以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当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能得到完善

    五、美育与初中语文教学是教学相长的
      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美育可以通过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这就与智育的抽象概括和德育的理性论证区别开来。情感性是美育的特殊功能,美育将理性蕴含在感性之中,以情感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不像智育和德育那样的理性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美育不靠灌输,更不靠强迫,它是自由而轻松愉快的,正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美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这也使得它较之于某些抽象的说教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美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学素养。


    点击次数:166  发布日期:2019/6/1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