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张俊芳
语文教学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杨坪九年一贯制学校 张俊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传统的语文教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无需思考、无需智慧,只需记住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师是课堂的主宰,从教师设计、执行教学过程、总结教学过程,都是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和判断进行的,这样把内涵丰富的语文文本分析的支离破碎,学生得到只是字词的堆积,缺乏情感和兴趣。因此,语文教学要一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和发展。
一、开展探究性阅读,让学生自主探究
语文文本的博大精深,让每个学生都会在阅读中,因为知识、经验和社会背景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阅读感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避免自己一言堂的课文分析,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悟文本的精神世界,接受作者高尚思想情感的感染和熏陶。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对理解课文有帮助,又有情趣的内容,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探索研究问题。例如,在学生预习《奇妙的鲤鱼溪》一课时,可以让学生首先试着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为什么这是一条奇妙的鲤鱼溪?”“这条鲤鱼溪奇妙在哪里?”“这条鲤鱼溪在什么地方?”“这条溪为什么叫做鲤鱼溪?”“奇妙是什么意思”等等,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正是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体现和主体参与能力的锻炼的过程。教师应该做的就是,恰当地引导,积极地创造机会,并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读书时间,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进一步地去解决问题、探索更深的东西。关于这篇课文的核心问题“为什么这是一条奇妙的鲤鱼溪?”“这条鲤鱼溪奇妙在哪里?”让学生在深入学习课文时,随时围绕它们展开讨论,探究问题的答案。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和尊重。
二、创设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获得主体发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创设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的情境,在师生间、生生间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受,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亲自去体验,去发现那些新奇的、有趣的东西,并且能主动地参与进去,积极地探索、积极地寻求答案。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可以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促进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形成。学生在观察了蒲公英的种子乘风飞行的画面,理解了“纷纷”一词的含义之后,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用“纷纷”自由造句。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把自己想象成为蒲公英的孩子或妈妈:“你是蒲公英的孩子,你想飞到那儿去?”“蒲公英妈妈,你想跟孩子们再说些什么?”把学生的思想情感变成了课文的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讲苍耳的种子传播时,根据“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进行扮演角色,感悟语言文字:小兔从苍耳身边走过,苍耳就被带到( )。狗熊从苍耳身边走过,苍耳就被带到( )。只要小动物从苍耳身边经过,苍耳就被带到( )。学生通过角色担当、角色体验,主体参与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培养。
三、珍视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实现创造性阅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要为“学”服务。教师必须真正尊重每一个学生,一定不可轻易地否定学生也就是课堂主人的观点、看法、想法,伤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如孙建锋老师执教《做一片美的叶子》,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学们在阅读中,你觉得哪些句子好,请你写下来,一起交流。”学生读书后发言,学生:“书上有这样一句话,‘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我觉得这个比喻有颜色、有形状、有动作,令让耳目一新。”教师:“是的,这句话写得的确非常好!因为它写出了树的活力,体现了树的色彩美、形态美、动态美和生命美。”学生:“书上说:‘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读了这句话,我很受启发。同一样的树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同一个班级找不到相同的学生。”学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天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读了这句话,我想到人的一生也有四季:‘我’就像春天的叶子,嫩嫩的;爸爸就像夏天的叶子,壮壮的;爷爷就像秋天的叶子,黄黄的。”教师:“说得太好了!”学生:“由‘回归大地的根’这句话,我想到了‘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树’。”教师:“噢!你怎么会想到这句话?是不是哪一句古诗改装的?”学生“是的,我曾经背诵过‘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觉得不管是护花,还是护树,道理都是一样的。”教师:“这就叫活学活用!孙老师送给你一片枫叶,这片枫叶是我从北京香山上采摘来的。”学生:“中国是一棵大树,把56个民族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民族在中国都有自己的位置。地球也是一棵大树,把许多国家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国家在地球上都有自己的位置。”教师:“叶美,因为有树;树美,因为有叶。如果每一片叶子都很美,那么,这棵大树一定美;如果每一个同学都很美,那么,这个班级一定美;如果每一个人都很棒,那么,这个民族一定有希望!”在师生和谐顺畅的交流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得到极大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