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课外阅读 实施宽基语文 马远忠
加强课外阅读 实施宽基语文
◎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北辰小学 马远忠
“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语文学习的“积”就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吸收,其途径是听和读,主要依赖于读;语文学习的“发”,就是语言文字的倾吐和表达,其形式是说和写,出口能成章,下笔能成文,是“发”的理想境界。先有“积”而后“发”,只有“厚积”才能达到“薄发”。要积累,就不能让学生两耳仅听一人说(老师说),一心只读一本书(语文书),而要引导学生在会听“一人说”、会读“一本书”(语文书),而要引导学生在会听“一人说”、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出生活,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博览群书,吸引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开展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而且也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的有效方法。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在实际的引导中,首先,我根据儿童爱看电视的特点,鼓励他们看动画故事,儿童节目,并告诉他们:这些内容书里皆有,只要自己去看书,书中故事无穷无尽,从而把孩子从爱看电视引向爱看课外书。其次,我还针对孩子们爱听故事的特点,利用语言课、班队课给孩子们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读一些词语优美、情节感人的诗词文章。每次讲读,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的表情随着文中故事情节的变化,时喜时忧,时乐时悲,很难估计,那生动有趣的故事,曲折有致的情节,声情并茂的朗读对学生产生的感染力,诱惑力有多大。榜样的力量是无尽的。为树读书“榜样”,我又让一部分学生先走一步,引导他们先去看书,带头脱“贫”致“富”,然后,让他们代替老师朗读,讲故事,让他们带领其他学生读书,“走共同富裕之路”。再次,我还根据学生仰慕英雄、名人的特点,经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粮食。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
二、推荐课外阅读的材料
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发起来了,我就适时地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让学生有书可读。推荐课外书要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认识水平,年龄和心理特点,因人而异。中年级学生,以引导他们阅读童话、寓言、谜语、优秀作文选为主,这些作品浅显易懂、通俗简短、情节生动,符合中年级学生的口味。高段学生则让他们读一些科普读物,民间故事、短篇小说、诗歌,甚至是名家名著。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奔驰在书籍这块魅力无穷的乐土上,我尽量减少家庭作业,腾出时间要求学生每天读一篇,寒暑假看一本。为了让学生有丰富的课外书读,我向学生推荐了《十万个为什么》、儿童版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科幻故事》……还鼓励他们进图书室,到新华书店去博览群书,还建立了班级“图书角”,教师带头买书捐书,学生踊跃献书。
为了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我们还开设了课外阅读指导课。以与课本配套的《洋槐树》、《民族常识》、《仙人掌之歌》……为材料,依据系统论的整体原理,把以上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根据其文体、结构、内容进行分类编排,分类指导,分类阅读。以一篇带数篇,运用迁移,帮助学生掌握阅读规律,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阅读知识面广,阅读量足,信息量大,学生学得轻松,读地过瘾。
三、展示课外阅读的效果
小学生毕竟年纪小,兴趣易激也易失。为使学生对课外读物爱不释手,阅读兴趣日趋高涨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又想方设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效果,享受进步、收获的喜悦。
口头交流是一种省力、参与面广、收效快的形式。每节语文课开始,先让两位学生进行“课前两分钟交流”,或背诵优美语段,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或谈见闻,互通信息。开学初,还利用班队活动交流“读了什么书”、“读书的感受和经验”。这种交流,不仅反馈了读书的情况,也提高了学生选择、归纳、概括、组织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锻炼 了孩子们的胆量。
在黑板报的一角开设“采花栏”,介绍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及作品,介绍文学知识,读书方法;不定期举办班级小报、故事会,“小博士知识竞赛”、“作家作品知多少”等阅读欣赏活动,把课外阅读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应再淤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教科书”的封闭式教学机制中,必须营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实践证明,开展课外阅读正是语文教学“开放搞活”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