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浅谈小学整本书的阅读指导 何义红

    浅谈小学整本书的阅读指导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教师进修学校   何义红

    纵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推行学生读整本书主要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优化,即让学生读整本的书,使学生阅读范围拓宽、阅读内容增厚、阅读时间延长,从而达到阅读兴趣更浓、阅读能力更强、阅读习惯更好的目的。“读整本的书”,这整本的书该怎么读呢?教师该如何指导呢? 

    笔者认为,整本书的阅读指导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荐书

    读整本书,往往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精力,需要坚持,需要意志。读什么书好呢?盲目的推荐会导致有兴趣的变为没兴趣,没兴趣的变为畏惧,畏惧的最终成为排斥。因此,推荐阅读的篇章书目要有计划:可以配合学校教学进度有计划地推荐。例如四年级学习到《可爱的小动物》单元时,就可以推荐丰子恺的《护生画集》、沈石溪的《狼王梦》、法布尔的《昆虫记》等,这样的同类型迁移会让阅读引导变得轻松些。也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有计划地推荐。比如孩子喜欢想象,《西游记》就是不错的选择;孩子比较内向、善良,可以推荐《爱的教育》《汤姆叔叔的小屋》;那些活泼、喜欢动手制作、坐不住的儿童,我们可以将《手工制作》《折纸技巧》等动手制作类的书推荐给他们,看步骤和图例,这本身也是一种阅读……越是契合儿童需要的推荐就越是有效。同时,计划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可以从读图到读图文结合的桥梁书,再到读通俗文学作品,最后当然是人类文化的瑰宝——经典。切不可一下子就塞给他们经典,这样会让其消化不良的。

    二、导读

    导读的目的是设置足够的悬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读书,还可以对后面的阅读提出一些要求,为最后的主题探讨做好铺垫,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读书,边读边思考。导读可以从不同的点切入:

    (一) 封面导入

    《草房子》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出现在封面上,色彩柔和,格调温馨,非常的漂亮,老师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这几个小伙伴,然后让孩子们猜猜这些小伙伴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二) 插图导入

    《夏洛的网》一书的插图水平相当高。我们把书中的插图做成PPT,配合老师对重点情节的的讲述,使学生深陷其中:你看这一张,小女孩费力抢夺男人手中斧子。女孩是谁?男人又是谁?女孩为什么要抢夺男人的斧子?这样一张图片,孩子们一下子就被带入故事的情境中,孩子的大脑开始高速运转,他们纷纷猜测……伴随着讲述的进行,新的疑问不断涌现,故事情节本身的紧张和悬念不断吸引学生,几番跌宕起伏,故事中最重要的主角出现了,老羊告诉威尔伯它即将在圣诞节被宰杀做成熏肉火腿的噩耗,最后是一个巨大的悬念:一只蜘蛛到底能不能拯救威尔伯的命运呢?这样的导入,不仅揭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巧妙地把最好要进行的主题探讨隐含其中,这时候开始读书,效果将是非常好的。

    (三)书评导入

    “提醒每一位读者,阅读《哭鼻子大王》的时候,务必准备一粒“止痛片”——因为这部长篇童话会使你笑痛肚皮!——叶永烈《哭鼻子大王》”

    “只许男孩子看的童话 《皮皮鲁外传》  绝密  请女孩子自觉!自觉!!  再自觉!!!  ——郑渊洁《皮皮鲁外传》”

    读完这两段,是不是对书的内容有些怦然心动,想一睹为快呢? 

    其实对于我们来说,如何将一本好书带到孩子们面前,让他们关注、期待,甚至欲罢不能,让这本书成为他们此时此刻的渴望,是一种艺术。导读一本书,需要寻找恰当的切入点。根据不同的作品,分析最能打动、吸引孩子的元素,将其放大,把“戏”做足,这个“戏”可以从书名找,可以从作者找,可以从作品的封面、插图和评论找,还可以从相关的活动找……

    三、推进

    课外阅读整本书,不仅需要艺术的导入,更需要适时的推进。我们要始终关注孩子们的阅读进程,努力推动他们的阅读走得更深更远。推进过程中,话题设计尤为关键,关系到讨论是否能够达到深阅读的层次。每一个话题的完成都应该成为抵达“主题”的一次逼近与累积,坚持阅读与思考相结合。有时可以按照章节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如:《草房子》第一章 秃鹤  推进话题

    1. 异想天开的桑桑做了哪些出人意料的古怪的事?

    2.“秃鹤以他特有的方式,报复了他人对他的轻慢与侮辱。”他人是怎样轻慢侮辱秃鹤的?秃鹤又是怎么报复的?结果怎样?你赞同秃鹤的做法吗?为什么?

    3.《屠桥》演出结束后,油麻地小学的许多师生在水码头边找到秃鹤时,秃鹤哭了,纸月哭了,许多孩子也都哭了。为什么?“纯净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这个世界上最英俊的少年是谁?为什么说他是这个世界上最英俊的少年?

    四、交流

    整本书的阅读交流是课外阅读的重要环节,它不但能深化学生对书籍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整本书的阅读交流不是对故事的简单重复,而是对整本书的回顾总结与提升。

    (一)整本书的阅读交流可以是阅读方法的引领,从作者到主要人物到难忘的情节到意味深长的细节到作品的语言。如 :三年级《亲爱的韩修先生》,首先设计这样的问题:“书的作者是谁?哪国人?”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懂得读书其实是和作者交流。对作者的基本了解也是了解故事背景的一种方法,有利于理解书中的一些内容。 然后提问:“这本书中有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说出你的理由。”通过汇报,梳理出文章中的主要人物。通过说喜欢谁,了解学生对这本书的理解程度,看他们是如何看待书中人物的。让学生说理由,就是通过书中的某些情节证明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把感受最深的地方说出来。 再次交流:“书中最让你难忘的是什么?可以是高兴的、悲伤的、痛快的、遗憾的、好玩的……”不同学生会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汇报,丰富每一个人对书的感受。通过这样的汇报交流完成对整本书的梳理,对学生来说就是把散落在心中的信息重新进行了排列组合,形成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建立了整本书的基本框架。 接下来就是探究细节,可以抓住几个重点段落进行设计。比如这本书中的“电话铃响了。妈妈正在洗头,她叫我去接。是爸爸打来的。我的胃忽然变得很沉重,好像要垂到地上了。我每次听到他的声音就有这种感觉。” 胃沉重怎么和听电话联系在一起呢?这个问题需要学生联系前面的一系列内容才能弄清楚。这样的思考锻炼了学生联系上下文把握整体的能力。同时,这里又是表现主人公对爸爸复杂矛盾的情感的重要情节,在这里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讨论,能够更深刻的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这本书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我觉得悲伤,同时也感到很欣慰。”作者为什么这样结束这本书呢?通过这样的追问,让学生从整本书的角度思考作者成长的心路历程。 最后提出问题:“这本书和其他书比较,有什么不同?”又回到一个整体,要求学生跳出一本书来。每一本书都有其独特之处,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更鲜明,是用书信和日记穿插的形式来写的,还有很多关于写作方法的介绍。让学生注意整本书的特点,是对语言表现形式的一种关注。

    (二)阅读交流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如:《草房子》交流主题之一:“秃鹤是个怎样的孩子?你从秃鹤的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秃鹤自尊、倔强、上进、爱集体,活得有尊严,能战胜自我。

    秃鹤天生秃头,但他希望得到大家的理解、尊重、认可、关爱。强烈的自尊让秃鹤表现出自卑、逃避和倔强,他斗丁四,砸鸭子,不上学,擦生姜,戴帽子。众人轻慢侮辱秃鹤:摸秃头,扔帽子,不让他参加会操比赛……秃鹤倔强地与大家对立。会操表演时,秃鹤故意把帽子甩向天空,制造混乱,导致会操表演失败。他让大家失去了荣誉,蒙受了“耻辱”。换得的是众人对他的冷淡、孤立。孤独无缘的秃鹤竭力想讨好大家,他帮朱淼淼取纸飞机,被狗咬后用夸张的动作吸引大家的注意,绘声绘色地描述被狗咬的经过……但仍然被大家拒绝。重新分组被人踢。但心灰意冷的秃鹤并没有放弃。文艺汇演要比赛,毛遂自荐演秃瓢。隆冬季节着夏装,自家排练出大汗,表演一丝不苟,活灵活现。《屠桥》获胜,秃鹤终于战胜自我,与大家为友,以集体为荣,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理解、尊重、认可、关爱,活出了自信,活出了尊严。

    当我们被生活被命运捉弄,被别人轻慢侮辱时,不要以牙还牙,自暴自弃,要正视自我,直面人生,不放弃,不沉沦,活出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获得别人的尊重、理解、认可。

    尊重他人,善待他人。没有人是恶意的。与大家对立,只会换来众人的冷淡、漠视、孤立。与其把自己置于孤独无援的困境中,不如敞开心胸、拥抱生活!做一个乐观开朗、热情善良、积极上进的人,赢得大家的尊重、理解、认可。

    这样的交流主题一定要与学生当下的生活生命相结合。无论是多么优秀的童书,如果它没有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发生碰撞,没有与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就失去了阅读的意义。

    五、延伸

    真正的阅读,不是浅尝辄止,也不是游人止步。真正的阅读,永无止境。阅读,需要延伸。读了《草房子》,孩子们意犹未尽,老师趁机告诉孩子们。曹文轩还有很多作品,如:《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红瓦黑瓦》《根鸟》《细米》……都很值得读。孩子们自然会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来读。读了《夏洛的网》,我们可以建议孩子去观赏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感受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异同。实践证明,这样的延伸效果很好,孩子们畅所欲言,轻松自由地表达,不仅习得了语言,而且释放了内心。没有习作要求,没有习作指导,孩子们的表达水到渠成,真实感人,自然而然地带着作品的语言风格。

     总之,“整本书阅读”通过荐书、导读、推进、交流、延伸五个阶段,带领学生一起在阅读的基础上体会、感受,引导学生对整本书有个性地解读,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释与质疑,逐渐学习深层次解读作品,生成多样性和生活化解读,最终让学生体会阅读带来的快乐和享受,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点击次数:98  发布日期:2019/5/12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