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题组练习 让思考力生长 吴亮亮
用好题组练习 让思考力生长
◎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大安镇第一小学校 吴亮亮
纵观一年级数学教材,计算教学占了大部分,而在这些内容的练习中,题组形式的习题频频出现。我们往往在处理这些练习时,以做为主,重视了知识技能的训练,而轻视了这类题中所隐藏着的“无形”的知识,即涉及到数学的思想方法,有时即使是重视了也不知该渗透什么,如何渗透。针对以往教学存在的问题,在处理练习时,争取做到能有效的练习。下面举几例说一说:
1、在观察比较中深化思维过程
《十几减9》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习题:
我没有让学生先进行口算,而是请他们先观察这一组题,说说从你的观察中发现了其中的特别之处吗?这时学生来劲了,交流道:“这些算式都是减9”“减号前面的数是按好顺序排列的”“是按怎样的顺序呢?”我问道。“是从小到大,一个接着一个地”“那你们猜猜看,这些算式计算的得数会是什么情况呢?”“也是排好顺序的”学生马上接着说。“好,那请你们算算看。”当学生计算完后,我请大家检查计算结果是否具有刚才所说的特点。校对答案后再请学生根据结果寻找与算式中两数的联系。学生在讨论中发现:“11减9得2、12减9得3、13减9得4……得数比被减数的个位多了1”。“怎么会多1,它是从哪里来的呢?”聪明一点的学生马上说道:“是先算10减9得到的”。我让学生举例来说说。最后我还让学生猜测如果减8会怎样?减7会怎样?在这样的观察比较中不仅再次体会十几减9的计算过程,也为后继学习打了伏笔。
2、在观察比较中感受初步的函数思想
在教完十几减9、8、7内容后,教材安排了一个练习,其中有这样一道习题。
教学时,我先出示竖着的第一组算式,请学生观察这一组算式的特点,学生发现被减数都是11,减数在逐个增大。“那他们的得数会怎样?”学生算后交流道:得数越来越小。出示第二组算式,学生发现具有和第一组算式相同的特点,这样的题我们可以怎样检查它们是否正确,有学生交流道:第一个算式知道结果后,看看下面两个算式是不是比它慢慢少1。出示第三组算式,请学生直接动手做,没想到有些学生上了当,写了6、5、4 。这时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的重要性,学生发现被减数逐个增大,减数也在逐个增大,得数都是6。如此又出了一组题,让学生验证这一思想。
到这里,我认为这题没有完,继续让学生横着观察比较,发现第一横排被减数在逐个增大,减数都是7,得数也逐个增大;第二、三横排虽然减数相同,被减数也越来越大,得数也越来越大,但不是逐个增大。于是我引导,中间添上哪些算式,就能体现这个规律了。学生很感兴趣的进行了练习。
象这种数量之间所存在的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虽说学生不能一一道来,但通过教师的有意识引导,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一些内在思想,为此多花些时间是值得的。
3、在观察比较中感受数形结合思想
低年级教学中可以通过读读数轴上表示的数,写写数轴上依次排列的数,让学生初步体会数与图形之间的关系。
如:在认数单元中有这样一个习题:
学生写数之后,我故意问:“怎么同样长的数轴,上面只从0数到了10 ,而下面的却从0数到了100?”学生通过读一读、比一比,在观察中发现上面数轴上的数是一个一个数的,下面数轴上的数是十个十个数的。“也可以说数轴上的每一段表示的数不同”我说道, “上面每段表示1个,下面每段表示10个” 学生马上接应着。无形中突现了数形结合思想。
苏霍姆斯基说:“观察是智慧的主要能源”。观察是智力活动的基础,认识始于观察。有了观察,才会领悟。只有通过观察,才能有认识分析的能力,比较、归纳的能力。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观察多是无意、无中心、无层次的,往往观察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正确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领和指导,多角度、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学会仔细、有序的观察。我认为,这样的数学练习才是有效的,它不但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而且也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智力、兴趣、意志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曾看到这样一句话“让数学练习拥有思维的脊梁”,它提示着我们练习教学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