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实践初探 韦永莉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实践初探
◎ 陕西省凤翔县紫荆中学 韦永莉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包括:教学活动的内容、教学活动的实施方法、教学活动的结构设计、教学活动的调控、课堂用语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精心设计。在这里我只谈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一些做法和理解。在近期的实践中,我们教学是通过以下几方面工作来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标要求的。
1. 一、充分详实地调研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学生学习行动最直接的驱动力,当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时,学生的整体行动都调动了起来,课堂的气氛轻松且活跃,学生很自然地就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活动中了,不需要老师老是提醒“注意了”“往这里看”就会实现学生目不转睛地“盯”老师的每个教学行为。但是遗憾的是这项工作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都很薄弱,体现为:内容老师定、教材定、教参定,顶多是让学生做些复习,然后再检查复习结果。现在的教育改革形势要求我们在这方面应该做得更好。
作好这方面工作我认为可以从下面的分类中找办法。学习需要的调研原则是:及时性和全面性相结合。从对象可以分为:分章、分单元的前提测评和课时的前提测评。前者可以在反馈后的调整时间稍长,但是也应该在新课之前完成。而每课时的前提测评基本只能在课堂上做,而且调整反应时间越短越好,最好不超过五分钟。这就要求老师对每节新课的内容不仅熟悉,更主要的是对所涉及的知识及实例针对学生要做到分类、分层次准备充足,并能灵活地根据需要从库中抽调派遣。
2. 教学内容设计以学生学习需要为确定方向。教学内容设计应该紧切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样的内容在教学中往往是事半功倍,学生可以自动地解决学习问题及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并不断地体会成就感,使大部分学生进入学习行动和过程的正向促进。同时教学内容处理应该紧切学生学习需要,从课堂内容展示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也是实现教学和教育目标的前提和保证。
3.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启动施力点,应该以最多数学生的耳熟能详的事例、经验为整个活动开始的首选。这样的启动不但能使最多数的学生有熟悉感,使知识的认知过程具体化,而不是抽象的,而且拉近了科学和生活的距离,缩短了理论和实践的距离,对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有足够的加速作用。这样的结果势必是学生争着做课堂的中心,做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不需要老师牵着学生到前台做主角。
4. 课堂活动形式灵活多样。这是在“以学生为中心”总原则不变前提下实现灵活多样。我们正在实践和体会的方式是多层次、多角度、多范围的课堂讨论。讨论不是为了表演,是真正在教学中需要的时候才做的,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途径和形式。我们的做法是:在学生都能有结果,但是不统一和有差异时才组织讨论,最终取得正确结论说服错误结论的效果,让学生相互学习的行为有时间和场合保证。在学生讨论中一般指定成员分组进行,要求讨论后小组推举发言人发言。每个小组的发言人并不确定,是让小组成员在讨论过程中推举小组发言人。为了防止小组发言人不变,其他人没有锻炼机会和教育全面性得不到保证,我们会根据需要改变小组分区,改变发言人要求,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和得到锻炼。
5. 课堂讲授内容的设计以学生学习需要为依据,做到透、全、“少而精”。“透”是指对学生的学习需要不能只看表面,要分析实质和核心,要有舍弃;“全”要求把确实不属同一个实质的学习需要门别类地对待完成。这是对矛盾,处理好确实要费工夫。“少而精”是“全”的基础上,深“透”地分析学习需要,抓住核心。在这一点上,可以体会把一节课的内容用自己的一句话、一个词概括的做法。
首先,“少而精”是在时间和知识空间上保证学生的思维锻炼。其次,“少而精”也是实现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和主体的形式的有效途径。
在实现“少而精”时应该注意:(1).学生开展思维活动时注意引导和调控,以体现老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这个主导作用不仅不能弱化,而且应该在这时候要恰当适时地强化。强化应该是在学生知道大概不很清楚细节时,可以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中,老师做必要的提示,以调控学生思维活动的方向。比如上面提到的“阻碍”的理解上,老师在演示四个实验的同时需要有学生记录现象,提示分析现象的本质,然后再找这四个实验本质之间的共同点(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提示分成两层:因相对运动引起感应电流的两个实验做比较;因磁场强弱变化引起感应电流的两个实验做比较。)。(2).其次,在课堂例、习题讲评的时候要做好:既要重视“讲题”更要重视“评题”。尤其是“评”,“评”中做好拓展、拔高指导;“评”中做好同、近类型的比较和方法、技巧的归纳指导。不让讲例、习题是纯粹讲题,让题成为知识、能力的载体,也就体现了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和价值;让例、习题的讲解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性质,而不只是应试教育的招牌。这样就可以“讲”一个而让学生会一类。如果学生能主动地学,还可以触类旁通会解决其它相近、相关类型的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不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能力,在“少而精”中达到“乐学”而非“苦读”的境界。(3).最后要实现“少而精”的理想效果更应该做好学生的复习习惯的指导,要使学生对复习有“经常化、生活化”的习惯。“经常化”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熟练,且在知识的理解和相互联系方面能力逐步自发地提高。“生活化”是使学生把科学和生活联系起来的锻炼,体会理论联系实际是知识的来源,也是知识的用武之地;在生活中发现知识、应用知识并提高能力。
教学设计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整修,是可以实现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课标》基本要求,并从内容、方法、活动方式、思维起点、过程、时间和空间诸方面,保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