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为载体的小学数学差异教学模式研究的实践与反思 纪美风
导学案为载体的小学数学差异教学模式研究的实践与反思
◎ 山东省招远市丽湖学校 纪美风
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自主探究就是建立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之上,教师潜伏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材料准备和问题设置的过程之中,通过导学案中一个个问题情境的设置和一步步学习方法的引导,推动学生独立自主的去解决一个个难题,一点一点获取知识的营养,从而能够使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导学案”作为小学数学差异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其设计质量和使用方法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结合我校多年来的“导学案”在小学数学差异教学实践我做了如下反思。
一.“导学案”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坚持主体性原则,在导学案设计上,要本着“学生主体,教师主导,问题主线,创新主旨”的原则,立足于让每一个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来进行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施加积极影响,使学生处于主动、活泼的状态,从而引起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动机,达到自主性学习的目的。
2. 目标性原则。
新课程标准设定的教学目标是一个面向全体统一性的基本目标,而导学案的设计要求更高,它既要面向全体,又要体现学生个体差异,既要依据课程的基本目标要求,也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分层次的目标,而整个导学案体系的设计都要紧紧围绕分层目标展开,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高效课堂高效学习的效果。
3. 导学性原则。
在导学案设计中学法线应贯彻始终,如导学案的使用说明、学法指导、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贯彻在导学案设计各个模块,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在导学案的设计和课堂实施中,应在学法指导上狠下功夫,学生具备了学习能力,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可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4. 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使学习成为其自主活动。这就要求在导学案的设计上,不能只关注掌握知识的结论,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通过有效问题设计,引领教与学的全过程。
5. 合作性原则。
以导学案为载体实施教学,可以面向每一个学生设计出分层次的导学案,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自助餐式的学习素材,为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可能。合作性原则不仅仅体现在合作学习中,还体现在导学案设计中的师生合作上。这种多维度的相互合作,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团结互助,和谐发展的协作精神。
6. 层次性原则。
导学案设计的层次性原则具体体现在: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探究问题、分层设计学习程序、分层设计评价标准、分层设计达标训练、分层设计反馈等。也就是说一份合格的导学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自助餐式的学习素材,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地解读文本、探究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二.“导学案”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在“导学案”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影响其实施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显性的有:学生、教师、教材、资料、导学案等,隐形的有:预设、生成、引导、反馈、评价等,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如何处理好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1. 导学案与教材的关系。
导学案的设计内容来源于对教材或其它教学文本内容的选择、提炼,是国家教材“校本化”、“学本化”的具体体现。它不能脱离教材而单独存在,就像“导航仪”之于汽车一样,单独使用没有意义。一些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把教材丢到了一边,翻开学生的课本,崭新如初,不留一点痕迹。一方面教师在导学案的编写中没有与教材进行有效结合,不是对教材根据学情的有效整合,不符合导学案“源于教材、活于教材、高于教材”的设计理念;或者完全就是教材的原样翻版,这两种现象都不符合导学案的编写要求,其直接后果将影响到课堂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缺乏对学生正确使用导学案和教材的指导,致使学生在使用中走入误区。实际上,在导学案设计时我们进行了分栏设计,为学生留出了纠错、记笔记的备注栏。现行教科书上也留出了很多空白,学生可以做相关的标记、备注、解读等,这样比单独写在笔记本上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和情境性,使用更为方便有效。
2. 导学案与教辅资料的关系。
导学案将“导案”、“学案”、“练案”、“达标测评”融为一体,完整地呈现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一般不再设置其它课外作业,更不主张学生购买教辅资料,这是所有高效课堂的实际状态。导学案的设计凝结了集体智慧和个性创造,教师精心设计学习内容和训练内容,分层设计问题,分层设计训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问题式学习贯穿始终,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过程。
3. 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
导学案课堂的每一节课,教师都会面临如何处理课堂预设与课堂生成的问题,所以在导学案的使用中,一方面要考虑导学案设计中那些开放性问题,有可能出现的多种生成结果,做好相关预设,以便在课堂上做到有备而来。另一方面,要灵活处理课堂上的及时性生成,这些往往是预设外的结果,看看哪些是有效生成,哪些是无效生成,哪些可以放在课堂上讨论,哪些可以放在课后去研究。总之,生成是有效课堂活动的必然产物,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恰恰是课堂上有了生成,才使课堂显得更加精彩而丰满,也更能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开发创造潜能。
4. 课堂教学中“收”与“放”的关系。
导学案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极容易产生两个极端现象,重“讲”轻“学”和重“学”轻“导”。这实际上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做到“收”、“放”自如,有效教学的问题。
“收”得过紧就成了传统课堂的包办代替,把导学案当成了传统的教案,教师驾驭课堂,控制课堂、主宰课堂,把唯一答案强加给学生,本应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问题代之以讲,讲深、讲细、讲透。 “放”的过宽,就成了教师不作为的“放羊式”课堂,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导致学生学习处于自由散乱状态。独学迷失方向、合作缺乏目的、探究不能深入、拓展偏离主题、生成没有价值、目标难以达成。
5. 统一性评价与差异性评价的关系。
导学案上的问题设计采取的是分层设计,目的就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有的题目难度较大,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来挑战的,有的题目是基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达标要求而设计的。所以,导学案应该为不同学生提供“自选式”的问题和达标训练,学生只要能够完成相应层次的基本要求就可以了。课堂上,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情感,一方面要加强个别辅导,另一方面要组织好组内帮扶,尤其是在评价的使用上要进行分层评价、多元评价。教师要学会用“多把尺子”来衡量学生,“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好学生。
6. “扶困”与“培优”的关系。
导学案做为课堂的有效载体,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问题引领,分层设计达标检测,分层设计反馈评价为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自助餐”式的服务,为促使全体同学的共同进步提供了可能。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导学案的这一特征,结合课堂的具体实施原则,做好“扶困”、“培优”工作,促使全体同学共同进步。
三.对“导学案”教学今后发展的思考
导学案教学模式是我校一年多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结晶。与其说是模式,还不如说是对我校一年来应用导学案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而逐步形成的高效自主课堂,从理念层面的概括和从实践操作层面的整合。所以,它有着很好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坚决反对唯模式化,反对任何不顾及现实因素的生搬硬套,只要我们的教师能够做到心中有理念:“以生为本”,“以学为本”就可以。今后,我们将从如何依据实际的教学情境恰当的引导、组织学习活动:自主探究,同伴互助、合作学习;如何科学应用多元评价手段保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实现课堂的自主、高效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