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忧思 周秀兰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忧思
◎ 宁夏中卫三中 周秀兰
以下是笔者亲历的几件事情:
镜头一:一个滂沱的雨天,下午刚上课,办公室的门“哐啷”一声被撞开了。被推进来的是一位脸上布满血印的男孩,身后跟的是他怒气冲冲、手里还提着一段绳索的母亲。原来,连续一个周来,儿子都是“按时”上学放学。直到今天早晨班主任打电话询问家长,孩子的病好了没有,单身的母亲才知道儿子已经一个周都没有到学校了。跟踪之后,发现儿子在泡网吧。
镜头二:一个学生因上课不遵守纪律,还干扰他人。在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后,一天中午,班主任放学时嘱咐他下午到校时带父母一起来学校,以便好好谈一谈。没想到这个孩子却带着父母放在家里做生意用的1000元钱出走了。历尽辛苦找到后,这个学生对父母说,上学没有一点意思,他实在不愿意上学,可是老师和父母偏不放过自己,所以只好溜之大吉。
镜头三:一天下午,两位家长护送着自己的男孩子来到班主任所在的办公室。他们好说歹说,恨不得磨破嘴皮,劝说儿子不要迟到旷课,要好好学习。儿子两只脚随便叉开,一只脚还有节奏地点着地,男孩的眼睛一直空洞地望着窗外,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在诉说着自己的辛劳时,一直很体面的男孩的父母流着泪。他们只求儿子说句话,以后不要再随便旷课、迟到,不要在课堂上玩了。儿子并不为所动。劝说无效,母亲“扑通”一下跪倒在儿子面前,使劲地扇打着自己的脸……
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究竟怎么了?为什么放着优越的读书条件不珍惜?为什么曾经那么优秀的孩子会变得如此慵懒、自私乃至无情?究竟是这些孩子的问题,还是我们的教育有问题?
细思,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很复杂。从社会方面看,一是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一切向钱看”等不良思想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很大影响。各种媒体以及人们所接触到的许多事实都显示了金钱的“巨大”作用,致使他们认为,读不读书,对他们的未来影响都不大。二是家庭教育不到位,特别是一些父母离异或感情不和的特殊家庭的子女缺乏亲人应有的关爱,因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另有一些父母忙于自己的事情,在最需要家长监护的时期,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这也是导致孩子惰于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学校存在的重智轻德以及智德分离,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不科学,成为引发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不良行为的潜在因素。四是不良影视文化产品对青少年的影响,充满色情暴力的网络游戏软件对学生的诱惑等,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学校教育工作的难度。最主要的是,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决定了其判断力、辨别力弱,容易冲动,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心理上都面临着巨大的变化,使他们处于一个相对的“危险期”。这一点又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没有人知道,更谈不上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也就是说,最重要的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未能落到实处,出现以上现象,怎能不令人扼腕痛惜!不是家长不爱孩子;也不是教师不细心教育;更不是孩子生来就缺乏积极上进的进取心,而是我们的心理教育没有跟上。
《世界卫生组织宪章》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表明人的健康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更要重视心理健康。现代医学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健康疾病的多发期,如若得不到及时疏导与排除,便会产生不良反应,很可能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甚至毁灭一生。许多心理学者也认为,中学生阶段是最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可见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多么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增进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应包括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当今,我们面对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庭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导致他们中的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自信心不足、偏执、敌对、抑郁、孤独胆小、惧怕挫折、适应能力差、缺乏毅力,进而身上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易冲动等缺点。如果学生的这些缺点不能给与正确引导的话,他们的主体性就不能得以更好地发挥。
资料显示,早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国外一些学校就开设了心理咨询、心理辅导课和心理研究课。并且逐步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从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转移到全体学生身上。他们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去发现、体验某些心理状态,以此来改变任职观念、接受行为训练、提高心理技能,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些中小学也陆续建立了一些心理咨询室,对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有的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些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但是,就整体而言,我们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还远没有落到实处。据调查,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形同虚设;而大部分学校根本就没有开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平时,面对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不是从根本上去查找问题的症结,从孩子的心灵深处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而是就事论事,简单处理。所以,尽管教师磨破了嘴,跑断了腿,做了大量的工作,可是,出走、厌学、逃课、与老师对抗等事情还是时有发生。事实证明,因及时的心理疏导教育跟不上,各种各样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学生个人或家庭悲剧的现象屡见不鲜。前不久,中央综治办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进行了闲散未成年人犯罪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各种不良行为基本上是从中学阶段开始的。由此可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但不能轻视,而且还应该作为我们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工程。学校不仅要开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应该通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所要做的是根据学生生理及心理实际,逐步发现、疏导,激发学生向人生高度不断跳跃的兴趣,让他们在跳跃的过程中去感受、去发现、去创造,去体验人生的美好。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本文开头所述现象的发生,也才能让孩子们露出开心笑容,把学校、家庭和社会当作人生的大舞台,尽情地舒展各自的灵性,为自己、为社会、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