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游戏教学探究 柳林
5
初中体育游戏教学探究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信都镇第一初级中学 柳 林
“体育游戏”是指按照一定规则和目的实施的一种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其具有娱乐性、教育性以及易行性。“体育游戏教学”模式,是指将体育游戏融入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和锻炼身体。初中体育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这一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充分的运用,以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一、体育游戏教学的特点
(一)文娱性。
文娱性是体育游戏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征。体育游戏之所以受到初中生的欢迎,就是因为其所具有的文娱性符合了初中生爱玩、爱动的年龄特点。由于初中生对游戏规则有很强的理解能力,在游戏活动中自我保护的意识又比较强,且在思想上很乐意接受这样的活动,使得体育游戏受到初中生的喜爱,这也是体育游戏能达到良好教学目的的原因。
(二)教育性。
之所以把体育游戏引入初中体育教学中,就是因为其可以达到一定教育目的。很多体育游戏的设置规则可以让初中生学到团体合作的方式和意义、对规则的把握和遵守,同时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这些教学内容都符合初中的教学目的。
(三)智力性和体力性。
从体育游戏中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体育游戏都是要通过学生的肢体行为来完成的,且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智力思考。因此,体育游戏具有智力性和体力性。
(四)竞争性。
游戏自然是有游戏规则的,不然游戏也难以进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在进行游戏的环节,要遵守游戏规则,最后要有胜负之分,因此,体育游戏具有竞争性。
(五)多样性。
教师在讲授教学动作时,加入游戏的成分将单调的教学动作变得生动,变换多种游戏的方式进行讲授,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与以往简单讲授教学动作形成鲜明的对比。这说明,游戏教学形式多变,对于一样的讲授内容,只是换了一种表现形式,就得到完全不同的效果,游戏教学具有多样性。
二、体育游戏教学的意义
(一)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游戏活动中。
每个游戏基本上都是集体活动,学生参与游戏活动时各扮演着各自角色,在分工合作中各尽其责,在活动中都体现出集体主义、团结协作精神,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的精神,在每次活动中,学生都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如游戏“负重接力跑”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及顽强、拼搏的精神。
(二)寓趣味性于游戏活动中。
程颐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对那些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体育课,其效果可想而知。在游戏中,有趣味性内容,学生就会从乐中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满足体育活动的欲望和需求,使体育教学生动活泼,更有成效。如在训练快速应变时,采用游戏“贴膏药”;在准备活动中变跑几圈为游戏“跟着跑”或“带头跑”效果更好,同一内容变换条件方式,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活动中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培养美感。通过趣味与教学内容的结合,让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去锻炼身体,并对体育知识进行学习与吸收。
(三)寓竞争性于游戏活动中。
中学生有着强烈的进取心。在活动都是以争夺最后的胜负而告终的,这种胜负的比较实质上是体力和智力的竞争,因而在游戏教学中,每个学生往往都最大限度地把身心投入竞争和自我表现中去,以确保竞争的连续和发展,最终取得胜利。我国学者曾在这方面做过研究,认为: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经常处于一种游戏或竞争状态之中,对形成人的竞争意识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可见竞争性游戏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应变能力、竞争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游戏“迎面接力”,“篮球传接球比赛”等。
(四)寓技术技能学习于游戏中。
每一个游戏,是以某个技术动作为素材,或以几个技术动作合并为一体,巧妙地揉合到一个游戏中进行,要进行游戏教学,首先应懂得游戏的目的任务,游戏的规则,方法和注意事项;其次在进行前有必要的讲解和示范,学生在快乐的游戏气氛下,就不知不觉地掌握动作技术、技能与技巧,并容易掌握牢固。如“跳背接力”游戏、“穿梭立定跳远游戏”、“推实心球比赛游戏”等等,这是单一技术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五)寓团队精神于游戏中。
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很多体育游戏都是通过团队的方式来进行的,这就要求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的团队合作来完成游戏。这种方式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如果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出现失误,或者是没有获胜,小组之间的成员应该相互进行鼓励,这也是现在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素质。这种体育教学的方式,可以对学生的合作能力进行完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其共同为了既定的目标努力,也可以加强学生对集体的正确认识,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进步,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推动我国的进步。
三、体育游戏教学的运用
(一)课前运用。
在体育课程授课之前教师往往会组织学生进行几分钟的课前准备活动,以达到活动学生筋骨,让学生各个器官均进入良好状态的目的。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大多是以做操或者慢跑来作为准备活动,这种准备活动重复单一,很难有效地调动学生活动的欲望,长时间使用这种枯燥的运动来作为准备活动,不仅不能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准备活动,还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体育教学的准备活动中合理地运用体育游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在游戏中能更好地使学生活动身体的各个部位,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为体育教学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一般性准备活动的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选择合适的体育游戏来代替传统的慢跑,以达到活动全身肢体环节的效果。这些专享的体育游戏有很强的实效性,不仅能充分发挥准备活动的作用,还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性。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准备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改变传统慢跑、徒手操等单调的活动,让学生进行老鹰捉小鸡或者是换位跑的游戏,这样既增加了课前准备的趣味性,同时也达到了课前热身的目的。
(二)课中运用。
体育游戏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体育游戏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使用体育游戏的趣味性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活动,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单调枯燥的训练方式,将体育游戏充分地融合在体育教学中,使体育课堂具有趣味性。游戏在技术教学中的运用,关键在于如何把一些基本技术创编到生动活泼的游戏中,使其具有游戏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值得注意的是,游戏运用于技术教学,要注意运用的时机,一般说来在动作掌握的开始阶段应尽量避免使用游戏形式。动作技能基本形成后的巩固与运用阶段可大量采用游戏形式,以便在变化和提高难度的情况下使学生动作技能得以巩固。如在教学篮球运球技巧时,我设计了篮球运球小游戏,要求三人为一小组,三个学生同时运球,在保护好自己的球不被别人断掉的同时去抢断别人的球。游戏增加了对学生技术掌握的要求,提高了游戏的难度,学生纷纷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在游戏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篮球的运球技巧,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掌握运球技巧的热情,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十分广泛的意义。
(三)课后运用。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结束时学生大多从运动状态恢复到相对较为安静的状态,身体的各个器官均得到了一定的放松,在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再次消化教学内容,并让学生更好的转变其身体状态,因此教师就应该运用比较轻松的体育游戏。例如,教师在授课结束之后可以在再次讲解和示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萝卜蹲”的游戏,减少学生的活动量,并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进而让学生在一个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体育课。
总之,在开展体育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按照学生的发展特点,加入体育游戏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