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如何在音乐课堂中渗透环保教育 陈晓娜

    5

    如何在音乐课堂中渗透环保教育

    山西省临汾市第一小学   陈晓娜

    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情操,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重视程度也愈来愈高,环保问题日益引起人类的关注,它是一个社会进步与文明的象征,更是社会和谐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我认为:环境教育应该从小学抓起,环保宣传应该从课堂开始。

    在音乐教学中,适于进行环保教育的作品有很多,形式也多样化。有歌颂大自然美丽风光的,有保护小动物的,有爱护花草树木的等等,这些作品有着一定的教育内涵,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内涵。

    那么,如何在音乐课堂中渗透环保教育呢?

    一、运用图景,加深学生的理解。

    音乐就是一幅画,而这是一幅用音乐当色彩、旋律作线条所描绘的只能用听觉去观看的心灵之画,有些音乐本身就是描写画的,利用画面导入可以形象地激发发生的兴趣,自然进入音乐意境。如教唱《春天来了》时,我在黑板上贴了一幅巨大的春景图:刚冒出嫩绿新芽的小树,翠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花朵,慢慢融化的积雪,飞来飞去的小鸟。这时,我问学生们:“猜猜画中是什么季节?”学生们很快就回答出是春天。于是我接着问:“春天到来时,气候有什么变化?”学生答:“积雪融化,树木发芽,花朵绽放,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这时,我播放《春天来了》这首歌曲,让学生便看图便感受春天的气息,学生置身于诗情画意中,了解了大自然的神奇,同时也激发了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之情。

    二、运用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

    歌曲《大鹿》是一首具有生动故事情节的儿童歌曲,它将动物比拟成了一个可爱的人物形象,而把猎人则作为一个反面角色。在这节课中,我自作了一幅非常美丽祥和的森林画面的课件: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葱郁的森林、清澈的小溪、星星点点的野花、几只小动物在林中嬉戏,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美丽而悠静的森林里,学生一看便十分喜欢这里,当学生在欣赏画面的时候,我则在里面配上音乐及生动的故事演说,最后当兔子惨遭追捕时则把《大鹿》这首歌曲播放出来,让学生一听立刻为小兔的命运所牵引,随之而来在学唱这首歌曲的时候,不需要太多的指导,学生便能把握音乐的速度变化,恰到好处的歌唱,并且感情处理的很好,都为兔免遭灾难而高兴。此时我因势利导:“动物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伙伴,如果这个世界上只剩下我们人类,那将会是多么的可悲。”学生很自然地认识到要保护动物,珍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懂得生态平衡的道理。

    三、运用律动,发挥学生的创造。

    音乐是声音语言,舞蹈是人体语言。歌与舞自古以来就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儿童天性好动,它们往往不满足于安静的听音乐或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而是更喜欢用动作来补充,边唱边跳,边欣赏边表演。动静结合,相辅相成。

    《动物说话》是一首模仿小动物叫声的一首歌曲,歌曲中有小鸡、小鸭等几种小动物,在学习歌曲时,我启发学生生动的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并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想象小动物的形态,特征是怎样的,很自然地孩子们为歌曲加上了律动。跳着自己自编的舞蹈,体验了创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此时,我又拓展延伸:“小动物这么可爱,我们一定要爱护小动物。”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通过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用音乐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感情,树立起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真正达到艺术育人的目的。


    点击次数:70  发布日期:2019/3/9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