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数学思想提升核心素养 赵晓艳
4
渗透数学思想提升核心素养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两水中心小学 赵晓艳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它是数学知识的核心与精髓,是学生重要的数学素养,是学生解决问题所必需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数学素养。
一、渗透转化思想,涵盖数学能力
转化思想就是把要研究或解决的数学问题,通过观察分析、类比联想等思维过程,将问题变换归结为已经解决或容易解决的问题,进而使原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策略。它能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因此在小学数学中应注重这种数学思想的渗透,才能拓宽、深化学生的思维。例如: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培养了学生的运算推理能力。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时,把它们分别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推导圆面积公式时,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柱体积时,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均发展了学生的几何直观和抽象概括能力。测量蕃茄的体积时,把它放入水中转化为水的体积;求“不规则物体(瓶子)的体积”时,“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来计算”的策略,都有效涵盖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运用。
二、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发展思维能力
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沟通数(数量关系)与形(空间图形)的联系来形成数学概念或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思维方式。例如,人民医院包扎用的三角巾是等腰三角形,直角边长0.9米,现在有一块长18米、宽0.9米的白布,可以做多少块三角巾?老师让学生先读题思考再进行交流。不一会儿,班长首先站起来汇报了他的想法:“这是一道包含除的应用题,只要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三角形的面积,就得到三角巾的块数,即(18×0.9)÷(09×0.9÷2)=40(块),看来大家都会算了,正当老师准备鸣金收兵时,发现正在写写画画的张同学突然举起小手,师问:还有要补充的吗?他列成更简便的算式:18÷0.9×2=40(块)。瞬间,我也愣住了,这行吗?有道理吗?你能否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只见胸有成竹的他不慌不忙地走到展台前:“大家请看,这是我画的图,这个长方形很特殊,它的宽正好是三角形的高,画图一看就会发现:18米中有几个0.9米,再乘2,不正好是三角巾的块数吗?但这道题,如果变为长18米,宽1米的白布,也只能剪出40块三角巾,用长方形面积除以三角形的面积来计算就不灵了。你们听明白了吗?”同学们很认同地点头称赞。看来正如数学家华罗庚爷爷所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
三、渗透符号化思想,促进抽象概括
符号化思想是用数字、字母、图形等数学符号来表示数量关系的思维方式。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为了让学生建立符号化思想,教学时设计了两个活动。在“猜猜年龄”环节中,让学生进入时空隧道来研究师生的年龄关系,留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学生有时间思考,有机会实践尝试,在全方位的参与中,充分体验和经历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在“遨游太空”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一般方法,同时进一步理解式子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数是有一定限制的,并能根据字母的取值求出整个式子的值。最后适时介绍代数之父韦达的故事,让学生在数学家的趣闻中汲取养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提高数学修养。
四、渗透类比思想,学会知识迁移
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如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把底面等分成若干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这是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所用的方法,把平面的知识迁移到到立体图形;在分数加减法中,让学生经历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减法的过程,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五、渗透分类思想,助于建构新知
分类思想不是数学独有的方法,数学的分类思想体现在数学对象的分类及其分类的标准。如自数的分类,若按能否被2整除分为奇数和偶数;按因数的个数分为质数、合数和1。又如三角形可以按边分,也可以按角分。不同的分类标准就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从而产生新的概念。对数学对象的正确、合理分类取决于分类标准的正确、合理性,数学如识的分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建构。六、渗透极限思想,拓宽空间观念
在小学六年级圆面积、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等都渗透着极限思想。在学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圆从4等份到8等份到16等份到n等份拼接的平行四边形的边越来越趋于直线。通过这一过程既能让学生直观地理清“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极限分割思路,又能在观察有限分分割的基础上想象它们的极限状态,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公式,还能从曲与直的矛盾转化中萌发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这样学生沉淀下来的就不只是数学知识,更主要的是一种数学的素养,为他们以后建构新的数学知识体系,进一步拓宽数学的空间和独立学习、研究更高更深的数学理论夯实基础。
七、渗透模型思想,发展创新能力
模型思想作为一种思想,要真正使学生有所感悟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总是从相对简单到相对复杂,从相对具体到相对抽象,逐步积累经验、掌握建模方法,逐步形成运用模型去进行数学思维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学段的要求,逐步渗透模型思想。如植树问题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本节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对自己小手变化的观察,从而发现:手指数和间隔数的关系,同时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设计植树方案的过程中通过模拟植树,亲身体验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特定关系,建构植树问题的模型,再运用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如安装路灯、锯木头等问题,拓展植树问题,从而建构知识模型,并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利于学生去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在小学数学中还有推理思想、对应思想、统筹思想、集合思想、函数思想等,都有待于我们去深刻钻研、充分挖掘,在教学中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让学生理解和体会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