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实现化学有效教学 吕娟

    4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实现化学有效教学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咸林中学        吕  娟

    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新课标教学中,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基本教育思想,也即“一切为了学生;高度重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学理念,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在有效的时间内,既要使学生掌握以后发展所需的基本知识,又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必须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结合自己的多年高中化学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创设适宜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情境是思维的源泉,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开端,养成质疑的好习惯是化学研究的保障。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实验、观察、阅读教材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使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创设学习情境。

    以《原电池》一节新授课为例,教师一进入课堂即在讲台上放一只大苹果,然后在苹果上分别插上两根学生熟悉的铜芯、铝芯电线,再接通灵敏电流计,当学生惊喜地发现:一只诱人苹果居然也能产生电流时,那种兴奋,那种疑惑简直无法言喻。教师趁热打铁,告诉学生:只要有足够的锌片、铜片和番茄汁,我们完全可以自己造出一只“水果电池”,其电能足以点亮一只手电灯泡,同学们如有兴趣,课后不妨试试。同学们的兴奋点一下子达到顶峰,在这种兴奋心理驱使下,无须老师提出要求,几乎所有的学生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教材、翻阅参考资料、寻找制作材料(水果、旧电池、锌皮等)、动手制作的科研实践活动中。通过自主实践,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轻松和愉悦,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二、实施有效探究策略,拓展学生思维

    探究式教学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再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加以验证,它是通过“做”来学习的。学生自主参与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诸如观察、调查、制作、收集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建构起新的对自然的认识,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这种通过多样、复杂的活动情境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入地理解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更容易地激活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才能够真正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

    例如,为验证物质的性质,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功能单一的简易实验,如果在教学中特别是在总复习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将这些简单实验采用横向串联,纵向延伸的方式组合起来,设计成综合实验、系列实验,既可以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习《乙烯》一节时,学生将乙烯的实验室制备、乙烯与溴水反应、乙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乙烯的燃烧等四个单项实验整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系列实验。在总复习时,学生将碳酸钙与盐酸反应放出的CO2气体直接通入苯酚钠溶液中,把两个简单化学实验组合在一起,设计成了验证盐酸、碳酸、苯酚酸性强弱的综合实验。

    许多化学实验存在一定的深化空间,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启发引导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从多角度、多方位、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也能起到启迪思维、培养能力的作用。

    三、增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成功体验

    班杜拉指出:“成败经验是个体对自己的实际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是个体获得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最具体的、最主要的途径,因为它的确立方式显示了个体驾驭或掌握环境事件的能力”。学生失败的经历,可能会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而以往成功的经验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多体验成功。

       例如,在中和热的测定实验中,为了帮助学生弄清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的关键,我引导学生对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进行质疑:①为什么用0.55 mol/L的NaOH溶液,而不用0.55 mol/L盐酸?②为什么大、小烧杯口要相平?③为什么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而不用铁丝等金属搅拌棒?④为什么要把NaOH溶液一次性倒入小烧杯中?⑤如何准确读取混合液的最高温度?⑥确保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通过问一问“为什么”,求一求“所以然”,从平常处生疑,向细微处问难,引起学生惊讶,打破学生思维的疲软,激起思维的浪花。学生在这一系列问题的启发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知,引起了学生无比的乐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向往,增强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自我成就感。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想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教师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模式,潜心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新课程改革对每一位高中化学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点击次数:60  发布日期:2019/3/9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