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加强数学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曾廷慧

    4

    加强数学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虎城镇小学校        曾廷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小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如何把枯燥的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让学生乐学活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就“加强数学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谈谈自己粗浅的体会。

         一、 巧用生活实例,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挖掘生活例子,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引入学生过生日时切生日蛋糕的例子,一个蛋糕四个人怎样分才公平,才分得一样多?让学生讨论,然后再模拟表演,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分一下,要求分得一样多…最后,得出“每人一份而分得一样多这叫‘平均分’”每个人手中所拿的一份就是数数的其中一份,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分数”,变得更加贴近生活,使学生对新概念感到新颍、亲切、更加容易接受。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关键是教师能否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挖掘数学中的“生活例子”,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创设生活情境,加深新知理解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创设一定的情境,能有效的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

    “打折”教学中,当学生了解了“折扣”的含义后。我根据学生所收集的数据,组织学生讨论:你能粗略地归纳出商店一般有哪几种促销手段吗?学生经过商量讨论最后归纳出两种:一种是打折,另一种是送礼券。这时我再让学生讨论:你觉得这两种促销手段哪种更吸引人呢?哪种促销手段对商家更有利呢?例如,同样一件一百元的商品,甲商店采取八折出售,乙商店采取的方法是消费一百元送二十元礼券,你会到哪个商店去购买呢?还没等我将题目说完,学生就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意见并不统一。于是我引导他们各自进行计算,拿出具体的理由来。在学生充分讨论验证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得出最后结果:甲商店的商品打八折出售,意味着买100元的商品只要花费80元就可以了;乙商店的促销手段说明了花100元的钱可以买到120元的商品,按打折计算就是买120元的商品只要花费100元,实际是打了八三折(100÷120≈83.3%=八三折)。因而是甲商店的促销手段对消费者更有利。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有关折扣的其它应用题的教学,学生就不会再产生恐惧心理了,这无疑应归功于生活实例了。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意识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是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将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能力,树立学生的生活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实践中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我引导学生探索,课桌椅摇晃该怎么办?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椅子;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通过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广泛运用在生活实际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这样大大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会对生活实践产生兴趣,并在实践中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我们要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让数学生动化,形象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点击次数:44  发布日期:2019/3/9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