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初探 张春利
3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初探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城关小学 张春利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学生综合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实践与互助合作,需要引入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策略,落实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本文从组织交流活动、实施竞赛活动、引入探究活动等方面出发,探索了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策略的实施方案,以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实践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一、结合口语交际,激发活动兴趣
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应最大限度的结合教材,不应脱离语文教学的需要。自小学语文教材改版以后,每个单元都设计了一个口语交际的内容,其实口语交际本身就是一种语文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口语交际这一形式将自已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与人进行交流。然而这一活动要如何组织呢?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结合教材创设口语交际的“模拟情境”,如结合生活学习的校园,让学生做一回小导游来介绍我们的学校,学习了故事性强的文章,举办“小小故事会”等等。学生在仿真的情境中,兴趣盎然,表现自我的欲望空前强烈,效果十分显著;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积累素材,如让学生充分融入大自然的怀抱,去观察景物的变化,感受季节的变换。观察生活中一些人物的外貌及行为举止等,从观察中获取口语交际的材料,同时,观察能力得于全面提高。
二、回归自然资源,丰富学生体验
农村有色彩鲜明的高山田野,清可见底的小溪流水,倚山而建的农家小屋,纵横交错的田间小道,设计新颖的学校操场。这些丰富的景观既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题材,也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思想情感的素材。因此,我引导学生从交通、旅游、田园风光等方面,运用图片、文字等形式进行特写,编成特写集;或者将学生的作品张挂在校园的橱窗上。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在进行三年级下册“寻觅春天的踪迹”这一综合性活动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引导学生走进乡野,融入自然、关注自然、感悟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中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提升能力。又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以“走进田园”为专题来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方案:先让学生书面说服老师带他们去游赏,然后让学生推荐游赏的地点,把推荐理由写具体、写明白;地点确定后又让学生设计游赏的路线,把游览顺序和旅游点简要写下来;制定游赏的安全和卫生守则,在班会上讨论后通过;让学生设计几项在草地上做的游戏,以书面形式征求同学意见等等。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兴致勃勃,习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这个例子中,学生之所以兴趣高昂、乐于写作,是因为教师激活了他们心中需要表达的“想说”的强烈欲望。他们期望能按自己的意愿去游赏,所以就会很投入地陈述理由;他们喜欢游玩,所以要想方设法用真情打动老师。在这里,学生可能不认为自己是在通常意义下的的作文,而是在完成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任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拓展课本延伸,提高综合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不应该仅限于书本文字的理解教学,更应该拓展延伸,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进行综合培养,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中的课文,不是以传统的一篇一篇“课文”的形式而是以一组一组课文的形式出现的。一组课文一个主题,根据这样的编排特点,语文综合性活动的内容可以紧扣一组课文的主题进行延伸,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如针对渭南的快速发展,我引导学生开展了《美丽的渭南我的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调查家乡的历史人物、名胜古迹、旅游风景、名优特产等,写出调查报告,并在全班交流,交流中可以采用画画、制作电子小报、当导游、当记者、举办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来展示学习的成果。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完全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能力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上一展风采,既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语文综合素养在“小课堂”中生根,在“大课堂”中发芽、开花、结果。
总之,小学学科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拓展思维空间,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使综合实践活动真正多元化,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充分锻炼,语文综合素养才会春风化雨般悄悄潜入学生的心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