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几点做法 顾雪莲
3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几点做法
四川省广安希贤学校 顾雪莲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更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得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在语文教学中,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教材中寻找学生的兴趣点
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媒介之一,是课堂活动的主要对象,如果学生对教材都失去了兴趣,那么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将不具备基础化、系统化、规范化、生活化,而且这一学科还有可能荒废。所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材中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是很关键的一步。我在教授《第一次真好》,考虑到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因为初一孩子,喜欢这个话题。他们对新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去尝试,在点拨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新鲜、刺激,第一次经历让人回味,第一次往往获得人生直接体验等。让学生搜寻自己的记忆,谈出自己的经历过的第一次的感受,学生们兴趣大增,争先恐后的说出自己的第一次。比如我在教鲁迅先生的文章《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初一学生对儿时玩耍的环境记忆较深,对事物喜欢充满奇特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切入教学。我先引导学生你童年时最喜欢做什么?喜欢到那里去玩耍,有哪些最有趣的事?哪个最难忘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好象自己都亲身体验过,学生们大声朗读后充满感受了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百草园生活,与三味书屋单调陈腐、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作对比,更很容易地理解了文章“批判封建教育,揭露封建教育残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这一深刻主题。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鲁迅先生的文章在初中课本中选入的篇目较多体裁也不尽相同,而且都是重点讲读课文,主题深刻、语言精练、篇幅较长,如果按照教学常规的,“读—讲—练”的模式,面面俱到地罗列知识,学生会大升厌意,影响教学效果。这堂课的设计,即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内容的趣味性,又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整体感悟的教学过程,还顺利的完成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向知识领域开拓、延展。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得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初三有一个单元是“感悟亲情”,在完成课内单元教学后,针对现在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在家里养尊处优,对父母的爱体尝不深,甚至滋生出很多的埋怨,有的还和父母反目成仇,逆反心理强烈,对父母的恩情冷漠视之。我想有必要选择这样一偏文章趁热打铁,来教育他们,提升他们,让他们明白,母爱是无私的、高尚的、感天动地的。我首先总结了单元学习,强调亲情是我们生命中不可争断的风筝,然后播放了一首阎维文的《母亲》,导入课文。我在音乐声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后,学生的双眼早以湿润了。整体感知了课文后,我重点让学生谈一谈,学习这篇文章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很动容,有的谈起了母亲对他的爱;有的谈起了自己不该顶撞母亲;有的谈起了母亲对他无私的爱;有的谈起了自己以后要怎样去爱母亲;有的谈起从现在开始怎样听母亲的话孝敬母亲;有的谈起要好好学习来报答母亲的爱……学生一个个谈起,有的谈着谈着声泪俱下,学生动情地写下了赞美母亲的诗句。又自发的唱起了《感恩的心》。学生感情激发,对母亲的爱无形中得到了升华,让学生深切的体尝到了亲情的份量。课堂小结时,我又趁热打铁,总结到:“母爱是船,也是帆,曾几何时,我们不曾细细体会这份浓浓的爱意,‘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不要失去了亲情,才去悔悟这段感情。老师就有这样令人伤心的经历,我出生贫寒,艰难中父母供我完成了学业,读完了大学,走上了工作岗位。
三.精心设计,突显学科魅力
初中阶段,古诗文是重要板块之一,初中每册书课内和课外加起来不下十几首,算起来初中四年就有近二百首,古诗文也是中考必要涉及的命题范围。传统教学方式是;读读——翻译-——背诵,学生感觉很乏味,在加上理解起来又有些困难,所以学生兴趣不大。学起来就很费劲。学生常常是记忆繁杂,不注重积累归纳,到用时往往是张冠李戴,不知所云。针对这种情况,在中考复习阶段,根据教材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这一内容,我精心设计个一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首先设计了一段激情导入语:“在密密匝匝的文学林苑中,有一处散发浓郁芳香的花园,那就是古诗苑,这里有浪漫豪气的李白,沉郁幽怨的杜甫,田园风光的孟浩然,悠然自适的陶渊明,豪放洒脱的苏轼,婉约清丽的李清照……一位位道古风长,深邃凝重的先哲。
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孔子也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有了充分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的求知欲也会更大限度的激发出来。老师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也愉快地学到了知识。。这样既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也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上几点做法只是本人在教学工作中一点拙见,希望各位同仁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