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重视学生语感培养 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杨波

    3

    重视学生语感培养   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陕西省大荔县羌白镇中心小学      杨  波

    小学是学生语文素养初成雏形的重要阶段,对于学生日后相关知识的学习、个人风格的培养至关重要。然而,小学生的知识面有限,课本里的内容也并不完全,因此给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将知识生动而形象地展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违背了新课程模式下的教学宗旨。基于此,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加强对小学生语文教学语感的培养是目前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品味语言,体会语感     

    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符号载体,在反映客观事物的同时,也表达作者的情感倾向和美感意趣。而这种情感与意趣在语言文字中有时并不是明白直露的,往往将其奥妙之处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让读者去想象、去品味、去咀嚼。对语言文字的情味与意趣的感悟和领会是较高层次的语感能力,要形成这种语感能力,细细地品词酌句是不可少的。

    如《荷花》一文,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由读两段,再说说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学生提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很美,“冒”字用得特别好。这时,请学生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学生换成“长、钻、伸、露、探、冲”等,我趁机让学生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冒出来。学生提出:使劲地,高高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我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来品悟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什么?有的学生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有的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至此,经过品酌句,推敲想象,一个看似简单的“冒”字后面,蕴含的情味已流淌于学生的心中。

    二、丰富想象,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只有把朗读和想象相结合才更能诱发学生的语感。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使课文内容像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鸣。

    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清晨众鸟齐飞、热闹非凡的景象,在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如果清晨到鸟的天堂旅行,将会看到什么,有哪些鸟在活动,它们各在做什么。这一想象训练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说出自己可能看到的,可能听到的,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和思维,然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领悟到文中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好处,还加深了学生对“应接不暇”等词语的理解,同时在朗读训练中学生把自己对鸟的天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一想象训练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充分感知和领略课文,促进了对语言文字由表及里的消化吸收。 

    三、 联系生活,熏陶语感  

    一个人的语感能力主要取决于他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走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如何训练小学生的语感,应该引导学生把对生活的观察、感悟与对语言的研究了解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由此可见,培养语感必须联系生活经验,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借助课本中的插图、幻灯片、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等中介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还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如学习《秋天》一文时,带领学生秋游,寻找秋天的足迹,捕捉课文所描写的场面,感受秋游所带来的快乐,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课堂上,教师更要善于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情感体验,进行多方启发、点拨。所以,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上。

    四、读写结合,强化语感

    柳斌指出:“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教师对词法、语法、章法的讲解讲出来,也不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分析出来,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语文课。”语文课标提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就是要求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读写结合,强化学生语感。

    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以后,安排了写景作文,让学生把最近到公园或郊外游玩观察到的美丽景色按顺序写下来。让学生凭借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去写作文,写后凭借语感自行修改。例如:有的学生在参观完我们市的天香园后写到:‘哦们天香园的榆树造型真是美丽极了,一棵棵榆树千姿百态:有的像长颈鹿,在翘首遥望;有的像孔雀,向人们展示它美丽的羽毛,笑迎来宾,……”这一系列的排比句和比喻句,把天香园中那千姿百态的榆树造型描写得真可谓惟妙惟肖。

      总之,培养学生语感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因为语感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使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不尽。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点击次数:201  发布日期:2019/3/9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