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潘彩平: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广西贵港市平南县环城高中 潘彩平
    当今的社会,科技发展带来了知识面和知识量激增,而学校课堂时间有限,特别是现代语文教学,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除依靠教师课堂传授为主,还要靠学生通过自学来实现。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它不但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上明确要求的,而且是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的,也是实现素质教育,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提高自学兴趣
    人的任何行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动机是指激起人们去行动或抑制这个行动的愿望和意图,是一种推动人的行为的内在的原因。动机是由人的内部需要和外部刺激诱因条件结合而产生的,以社会意义和现实需要的学习动机成了青少年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所以,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首要任务是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引导他们提高自学语文的兴趣,这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注意投入。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过程。语文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求感,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发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寓看似枯燥平淡的语文知识于新奇而富有情趣的方法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创设问题情境,方式可多种多样,但前提必须要求教师在大纲要求下熟悉教材、内容结构,了解学生心理特征、认知结构和知识水平。合理提出问题,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习变成一个有准备的、主动的,以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使注意力更集中,兴趣更浓,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而这些问题学生通过自学便可试行解答出来的。1、创设故事情境。以故事的形式提出问题来激趣启智,符合学生情理活动的需要,使学生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2、创设生活情境。在语文教学中,要尽可能让简单平常的语文事件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促使学生能用学到和熟悉的知识去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有关的概念或现象,并能初步解决一些相关的语文问题。3、创设开放性问题的情境。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肯钻研、善思考、勤探索的科学态度,促进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发展,使其对问题进行综合比较、分析,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预习是学生对语文知识(课文)首要接触,粗略了解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前提条件。语文教师应当重视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课前积极动脑想想,动手写写,动口读读,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习惯、以及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好处。学生通过课前预习,重点、难点、疑点在心中就有数。
    (一)指导学生预习,首先要出示预习提纲,提纲中应注意难点和要求掌握的问题
    1、指导学生读课前提示,以引起学生思考,进而去读文求解,同时对写作背景作简明扼要的说明,以帮助学生理解,有的还指明英掌握的基础知识。2、指导学生读课文内容。通过读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和知识框架,找出重点、难点,找出有疑问的地方。3、指导学生读课后练习。课后练习主要是为了体现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而精心设计的,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去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学生有了预习提纲,学生心中有数,预习起来便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路”可行,做到按图索骥,顺藤摸瓜。
    (二)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现行语文教材,可指导学生采用“读、查、画、批、做、问”六字预习法这一模式进行预习。“读”即是读课文有关提示、原文和课后练习。至少读三遍:通读、研读、精度。通读了解大意;研读理解内容;精度体会写法。“查”只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常识和其他疑难问题。“画”是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疑难的字、词、句画上不同的符号。“批”即是把自己查到的或理解的、以及有创造性的见解或想法在书上做好批注。“做”是独立自主根据有关内容动手做知识卡片,做力所能及的练习,以检测评价自己的预习能力。“问”就是在预习中对某些字、词、句等知识点有不理解的提出质疑,以明确需要教师讲解的内容。
    三、加强学法指导,提高自学能力
    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是建立在对学习策略的掌握程度基础上的。教育者的责任是尽可能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创设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使学生知道如何去学习。因此,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学法指导工作,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特别是自学方法,以达到自己学习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通、最持久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能力。”要学会学习,并且能终身学习,首先的基本条件就是要具备阅读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很注重指导学生“读书”,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自己能指出问题或疑问,自己能分析问题,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阅读教材是一种由接受信息到思维加工,从而理解信息,形成心智技能的过程,它涉及到感知、理解和记忆等一系列认知活动。为了尽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知识,我们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减少机械学习。信息编码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储存和提取。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用各种策略来对知识编码、理解。
    1、指导学生拟标题画重点,培养通读课文的良好习惯
    中学语文在每篇(章)下都有许多自然段(节),指导学生阅读并给每个自然段(节)概括主要内容,拟出小标题写在书边空白处,注上(一)、(二)、(三)……的序号。每个自然段(节)内如有几个并列的内容,可在每点重要部分下面画上横线,表示重点。这样能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落实基础知识,如记叙文中某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等。由于弄清了课文的知识体系和框架结构,这堂课的知识内容脉络一目了然,因此有利记忆,且基础扎实。
    2、指导学生编写课文提纲,学会系统地从整体上掌握教材的内容
    在拟标题画重点的基础上,将课文的标题及其子标题整理按顺序写在笔记上,这就是课文提纲。它显示出全课的基本线索,课文提纲不但使我们对课文事件发展线索一目了然,而且使知识条理化。提纲契领,条理化了的知识,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
    (二)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
    1、比较记忆
    比较法,是对不同的识记材料,特别的容易混淆的材料进行比较、分析、辨别,并把握其异同,从而进行记忆的方法。比较的方法一般有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两类。
    2、笔记记忆
    笔记记忆法是通过认真做笔记来巩固和保持记忆的方法。笔记记忆不仅能帮助理解材料,深化记忆,而且能积累材料,逐渐建立起逐渐的资料库。
    (1)听课笔记:重在记重、难、疑点和书中没有的内容。
    (2)专题笔记:如修辞笔记、语法笔记等,其中要有典型题例和易错题分析。
    (3)概要笔记:即用自己的语言,对某部分或某课内容简要概括后记的笔记。
    3、分类记忆
    分类记忆是按照事物的某些内在联系和外部特征进行分类归纳记忆的方法。如文学作品按照文本分类可分成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每大类由可分成若干小类,像诗歌有古典诗歌和新诗歌之分,古典诗歌又有古体诗和近体诗及词、散曲几种。
    4、表格记忆
    表格记忆法是把识记的材料分项填写在表格内以加深记忆的方法,这种方法能清楚地表示知识间的关系和联系。
    总之,要想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明确记忆的目的,依靠理解记忆,讲究科学用脑。只有这样,学习过的知识才能巩固,并进而转化为语文学习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
    如何把有关学习获得的知识和理论,科学地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供实际操作运用的具体步骤和自觉解决问题的行为,是素质型学习方法指导的衡量标志。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解题时可设计和如下:1、认真读题,了解大意;2、扣住题目中的中心词(重点词);3、弄清题目中所给的条件;4、把握题目中所提出的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5、理解题目中所提示的解答要素和方向;6、推敲、琢磨副标题或其他要求之类的内容;7、想想本题目与其他题目、内容和知识点有没有联系。
    语文教材内容纷繁复杂,包罗万象,教师交给学生的方法要体现灵活性、应用性、科学性的特点。写作的方法,口语交际方法,这些可视为特殊的方法。此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一般的方法,如听课的方法,课堂笔记的方法,作业的方法,自我检测方法等。当然,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途径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努力实践,善于总结,科学指导学生“要学”、“会学”、“乐学”,形成独立获取知识信息能力和习惯而受用终身。

    点击次数:191  发布日期:2013/9/1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