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构建语文有效课堂 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王海燕

    1

    构建语文有效课堂    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陕西省大荔县安仁镇初级中学    王海燕

    教学质量是教学过程的生命线。学生的学习就是在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上建构新的内容,这本身就是充满变数的复杂的过程。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作为语言的学习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把握语文教学的规律,掌握它的特殊性,才能为提高教学质量找到正确的方法。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语文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与技能,语文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语文活动经验。以下是我就如何进行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心得。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个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能把探索的过程转化为愉快情绪体验的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开发。进入初中后,学生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已经具备了接受初中教育的条件,随着知识、经验、阅历的不断丰富,他们已不同程度地产生了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要求,这也正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利时机。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热爱之情,就会主动地去学习、思考和钻研,而这些活动又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如上《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时,我采用了这样的开头语:“同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济南,去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教师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有这样的开头,课堂上出现的必然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在学校教学中,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看起来很活跃的课堂互动,可能只有一部分人积极参与,很多人属于消极被动。这样,久而久之,那些积极主动的学生变得思维敏捷,对课本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身信心和对知识的兴趣也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样,这些学生会极大地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他们甚至会对除学习之外的事情不感兴趣,从而形成所谓分高低能的群体。相反,那些思维慢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毫无兴趣,久而久之,他们会放弃学习。这两种情况其实都不好,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度,不要对学生不能积极参与活动不闻不问,而应该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所有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实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在学习《晏子使楚》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人物。教师提问:“这图片上的人物是谁呢?”学生议论纷纷。教师继续介绍晏子:“古时候有一个人名字叫晏婴,这个人个子非常矮小,但是他能力超群,在齐国做大夫,也就是丞相,官职非常高。这个人很有才华,人们尊称他为晏子。他出使楚国,受到不公正待遇,他利用自己的智慧赢得尊重,维护了齐国的主权。他究竟遇到什么困难,又是如何做的呢?请大家阅读文本。”学生听教师介绍完之后,都急不可耐地进行文本阅读,说明学生关注点被激活了。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又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引发学生兴趣,再设计悬念性思考问题,将学生一步步带入学习情境。教师的引导自然条理,学生学习兴趣逐步高涨起来,学习效果自然显著。学生对文本人物产生浓厚兴趣,自然会生发探索的欲望。课堂教学进入学生参与环节,学生阅读文本感知大意,梳理思路,对文本形成多元解读,教学进入健康高效轨道。

    三、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优良品质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而且是思维的工具,更是做人的工具。惟有将语文教育的养料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我们的语文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可见,语文教学要优化与创新,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其语文能力,还包括在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优良的品质、健全的人格。因而作为语文教师,在完成其自身教学目标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对课文的反复阅读和理解,与课文中的人(或事)同悲、同喜、同笑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是非常必要的,责无旁贷。课堂上少给学生以规矩的约束,多给他们以充分的身体自由和心理自由,为他们的个性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中学语文教材挑选了一些反映优秀人格的篇目,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人格教育,巧妙地把这些潜藏在文章中的人格教育内容挖掘出来,积极发现和努力发掘课文中人格的优美元素,尽量让之成为学生健全人格中的组成部分。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熏陶。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满江红》),“还我河山”的呐喊;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成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感人泪下;《冯宛贞》率众痛击英法联军,激起民族万丈豪情;《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唤醒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这些作家往往作品精彩感人,人格也如日月之光辉,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作家的人格风范交相辉映。无数的作家通过他们的伟大作品,让学生领略到他们崇高的人格魅力,教师要很好的抓住这个机会,促使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目标明确、更新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手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学修养,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才能把课变得有魅力,深深吸引学生,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才能真正适应教学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提高教学有效性。


    点击次数:140  发布日期:2019/3/9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