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礼达:透视语文教学活动的三个误区
透视语文教学活动的三个误区
◎ 贵州省平塘县教育局 陈礼达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尝试,获得了很多有益的启示,积累很多有效的经验,但是,仍有部分语文教师对教学活动认识有一定的偏颇,使得语文教学离了正常的轨道,出现一些不良的倾向,语文教学存在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以下列举三种典型的现象进行剖析。
一、语文课堂上的种种“非语文”活动。某次到一所中学听了一堂语文课,全班学生采用秧田式的坐法,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分别解答不同的问题,由一名代表将本组讨论的结果向大家公布,教师草率进行点评后进入“自由挑战”环节。即由某个小组的某个同学自由向其它组的同学提问,回答不上者,则要受到相应的处罚:唱歌、跳舞、讲笑话之类的,更有甚者,要求被罚者下蹲等等。教师此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自由提出问题,自行解决问题。一时间,课堂上充满了欢歌笑语,笑声、掌声、喝彩声不断…….
我不禁想:这样的课堂表面上是热闹了,但这是学生真正的语文学习吗?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帮助吗?因为课堂上学生的主要精力并不是深入理解文本、融入文本、亲近语言,而是为了达到个人某种预期的目的而设置一些无谓的活动,这种活动从表面上看丰富多彩,但对语文教学效率没有直接的帮助,是一种无效的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就将大量时间都浪费在一些无所谓的活动当中。
这样的语文课,已经脱离了语文的本色,而变成了很多松散的非语文活动。一堂课就是宝贵的四十来分钟,当非语文的东西多了,势必大量消耗语文学习时间,挤占语文课堂的空间。所以,语文教师要回归到真正的语文课堂,要将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黄厚江老师曾提出本色语文的教学主张,要求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要将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为什么要用语文的方法教学语文?要将语文上成正真正的语文课?因为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就是不能脱离文本和语言,只有创设更多的教学情景,铺设更多的平台,让学生更新近文本、接触语言,才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果是用非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势必会挤占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语文课堂的空间是有限的,课堂上的时间也是宝贵的,非语文的东西多了,语文的东西就少了。
例如,一师教学《愚公移山》:
师:学习这篇课文,同学们对愚公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生1:愚公这种做法是不切实际的,他能保证他的子子孙孙想法都和他一致吗?能够象他一样坚决去挖山吗?
生2:挖山是要体力支撑的,愚公能保证他的后代都是男的吗?并且是身强体壮的吗?
生3:愚公这种搬山行为是为了改造环境,但他的行为是愚蠢的,改造环境的方法是多样的,他的子孙可能会找自己的门路来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比如发愤读书,当官后改变命运,用不着这样执着和艰辛。
……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有道理,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值得鼓励。
全班:掌声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那就得以寓言的方式来教读,从中领会所蕴含的寓意,这才是教学寓言不可偏离的方向。然而,此教师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见解”,背离文本和语言,反映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存在误区。诸如,语文老师教《塞翁失马》,学生提出:塞翁失的马到底是公马还是母马?教师也组织学生讨论一番,请问这种讨论对语文学习有好处吗?教学《背影》,父亲翻月台买橘是违背交通规则;父亲穿“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是显得土气….如此等等,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东西,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以及课堂教学效课的提高都没有好处。
二、充满“问”而缺少思辩的语文课堂
一些老师认为,新课程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以“讲”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容易贴上“满堂灌”的标签,与课改理念背道而驰,因而在新课改形势下屡屡遭到质疑和批判。于是乎,以“问”为主的教学方式就在语文课堂中大行其道。只要留心平时的语文课堂,少则八问十问,多则几十问,课堂上,老师“问”得不厌其烦、不分主次,有深度的要问,显而易见的也要问。一堂语文课,好象无“问”则不成课,无“问”语文就不“语”了…….但是,只要对教师的“问”稍作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有些显而易见的东西,本来就不是问题的问题,教师却堂而皇之拈来提问,使课堂的“问”显得芜杂琐碎,学生只要一脚踏进这种充满“问”的课堂,就一直在揣摩提问老师的心理期待,思索迎合教师想要的答案。面对教师提出一个又一个浅显细碎的问题,学生匆忙应对,思考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师不断提问,学生不断回答,你来我往,热闹非凡,学生思想的闸门好象打开了,实际上思考却浮于浅表;语文课堂看似丰富了,实则非常单调。由于课堂上的“问”过于琐碎、没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实效性,不仅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使思考深入拓展,反而会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提问达不到预期效果。在这样的课堂生态环境下,学生离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新课改课堂要求相距甚远。
此种课堂另外一种表现就是缺少思辨,现在语文课堂常看到一种现象,教师让学生短暂阅读文本后,问学生有什么困惑、遇到什么问题,当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后,教师马上就组织学生进行所谓的“探讨”…….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本身,教师没有引导作进一步的辨析,没有对“问题”本身进行一种有效的梳理、归纳与整合。课堂上只要是学生提出的问题,统统拎上来组织讨论,好象只要是漏掉了学生提出的某个问题,课堂上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就不彻底。这样一来,使得课堂上呈现的“问题”显得芜杂,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探讨结果低效化。
有很多语文课堂就是由几个或几十个“问题”串联在一起,老师鼓励学生就每一个问题进行所谓的探讨,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只要是学生说出了,都是好的,只能学生能道出个一二三,都予以鼓励。于是乎,课堂上学生各说各的,热闹非凡,下课时间快到时,教师草草作结:这堂课同学们都说得比较具体,讨论得比较热烈,有自己的见解,表现得很好,望今后继续发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
病因1:一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进行有效的梳理和引导,所以,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有时偏离文本,甚至是没依据的胡思乱想,致使课堂讨论远离文本、东南西北、任意发挥。教师上课也没有文本意识,没有注意引导学生去亲近文本、接触语言、辨析文字,而是想当然的天马行空,讨论后教师不置可否的评价为好,没有实质的解决任何疑难和问题。
病因2:不思辨的自言自语。课堂上的对话,学生不交锋,各说各的话;不辩驳,只要说出来了的都对;不分析,只有表态了就不问为什么。这样的讨论是徒具“讨论”的形式而毫无“讨论”的实质意义,是形式主义的泛滥。
三、“表里不一”的语文课堂
如果把公开课喻为语文教学活动的“表”,家常课喻为教学活动的“里”,通过一“表”一“里”的比较分析,就会发现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许多公开课,课堂上教师表现得很“民主”,课堂气氛很活泼,顾及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可是一旦到常态课堂上,形势却大变,教师显得老气横秋、十分专制,学生学习压力、负担依然变得很沉重。为什么语文课堂会出现这种“两张皮”现象?原因很简单,语文教师更注重的是教学活动的“表”,即一些公开课的表现和展示,而忽视语文教学活动的“里”,即常态课的拓展提升。
究其原因,语文教师的价值取向存在问题,育人心态出现偏颇,教师只是关注一些浮华的表象,而从根本上忽视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最为根本的东西。日常教学中,为什么很多语文教师在为一些浓妆艳抹的公开课津津乐道?甚至为教师教学水平“盖棺定论”,满足于眼前的一种表象的“浮华”,而不去思考一些促进自身内涵深层拓展的因素?不能不说是对新课改的认识存在误区,教师自身的教学价值取向存在问题。
教师上好一两堂公开课,会得到喝彩,迎来关注,获得赞许,满足短暂的虚荣心理。然而,抓好一般常态课的教学,在日常的本真教学中,一点一滴的提升自己,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这才是语文教学活动的根本。教师应该象上公开课一样全力以赴、精心准备一般的常态课教学,心平气静、真诚俯听学生的心声,不急不躁,杜绝用“短平快”的方式去催生教学。特级教师程红兵指出:“上一两堂好课不难,难的是不断上出好课”。为此,语文教师要“不断上出好课”,上好自身的常态课,要心中真正装有学生,放慢节奏、放宽心态,始终如一的坚持一种信念和操守。
总的来说,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语文教师只有准确把握语文教学活动的规律,对新课改有个清醒的认识,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自省,纠正教学活动中的种种偏差,才能使语文教学活动真正取得实效,促使语文教学活动效率的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