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王琴楠: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策略

    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策略

    ◎ 四川省平昌中学 王琴楠

    创造能力的形式并非凭空产生,它的产生和发展必须有坚实的基础:生理基础和认识基础。“能认真倾听,细致观察,质疑权威,爱寻根究底,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的人最富有创造力。”这就为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指明了方向。影响学习的两个核心因素是状态和策略。所谓状态就是教师创造出适合学生学习适当的精神状态;所谓策略就是授课方式,以什么方式把教学过程呈现给学生。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可以从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入手,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形成过程,进行知识的再“创造”,从而获得进行创造性活动的经验和方法,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发生过程的教学策略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只偏重结果,不重视过程,这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和整合。实践表明:对科学的知识,仅知其然是不够的,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有所创新,教学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本身就是人们创新活动的结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把这种创新过程艺术性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尽可能地亲身体验,把教学立足点放在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及知识产生的原由上,及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实现认知结构的整体优化,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球的体积的推导。教师可按如下方式进行:球的体积究竟等于什么?由于球具有对称性根据过去的经验,我们可先探讨半球的体积等于什么?对于旋转体由于我们只会求圆柱、圆锥的体积我们自然先考察半球与和它等底等高的体积会有何大小关系?(通过计算学生得出:)如此看来,请你猜想(大多数学生都猜想出)通过实验证实了学生的猜想后,教师又可作如下的引导:猜想并不等于证明,如何证明?根据祖暅原理我们可以构造另一个可求出体积的参照体,当然这个参照体还得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与球等高;二是它与球被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所截时,截面积相等。就我们现有的知识而言,这个参照体必与圆柱、圆锥有关,你能构造出这个参照体,从而证明吗?由此可见,将“观察——猜想——化归——证明”的创新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就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灌输变为主动的探索,并在探索中获得新思想,新方法。
    二、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策略
    中学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蕴涵着无穷的创新因素。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创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在创新中学习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学习创新。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目的包括认知、情感和技能三个方面,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使学生的个体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本身是丰富多彩的,这要求我们敢于打破常规,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创新思维的培养来设计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树立开放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指导学生不断创新,从自已创编到群体交流,变封闭的数学课堂为开放式数学教学,使数学教学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创新的手段。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
    三、重视培养高中生非智力品质的教学策略
    重视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的培养。爱因斯坦在回顾自己的探索经历时曾感慨地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超过责任感。”这就告诉我们:与智力相比创新能力还受到兴趣、动机、意志的制约,对相同智力的学生来说这种非智力品质的差异,对其创新能力的影有响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我们应把非智力品质的培养摆在应有的位置上。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品质可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以史激情。适时地结合数学内容介绍数学史中的历史典故和国内外数学家的在追求科学真理中动人事迹。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家陈景润,不正是在中学数学课上听完沈元老师介绍哥德巴赫猜想之后起步攻关,并锲而不舍为这奋斗终生吗?在中学数学教材中不乏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如:在解析几何绪言论课时可介绍笛卡尔与坐标系的建立;在学习体积公理时可介绍祖充之父子对我国古代数学所做的贡献;在推导二项定理时可介绍杨辉和贾宪的成就等等。其次是以趣激情。在数学教学中可适时以学生们比较兴趣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
    四、因材施教塑造学生个性思维的教学策略
    许多国内外教育学者都对我国近二十年来的教育进行研究,几乎得出同样的结论:中国学生之所以缺少创新精神,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缺少了富有挑战的个性思维。这恐怕也是中国至今一直没有产生诺贝尔奖的原因之一。这又从反面告诉我们:用同一思维模式去铸造学生,必定会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学生的思维品质也有明显的差异,有的更擅长于形象思维;有更擅长于抽象思维;有的则以逆向思维见长;对同一数学问题往往可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不同的数学分支各种思维也各有所侧重,学生思维品质的不同这正从侧面说明了创新思维的多样性;我们决不能把各种思维方式分出优劣强弱之等级,更不能推崇一种思维模式,压制另一种思维模式,而应当让学生扬长避短,互相借鉴,对有数学天赋的学生我们更应当务备加关心呵护,使他们能尽早地脱颖而出。诚然如何在当今对全体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一个需要理论与实践上加以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我们在此提出来以期引起同行的关注。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学生始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必需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出发点,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多方面渠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当然,作为教师还要深刻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点击次数:38  发布日期:2013/9/1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