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胡黎明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大龙乡小学校 胡黎明
语文,是一门集人类文明之大成的学科,它闪耀着人文的光辉,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包罗着众生万象。那一篇篇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童话、寓言,构筑了一个个精美的世界。那里有美丑、善恶的交锋;有人性的完美与扭曲;有山川的灵秀与壮丽;也有世界的幽默与滑稽;哪怕是议论文与说明文,也洋溢着严谨、思辨、明晰的理性美。可以说,语文本身是一个美的所在,蕴含着无尽的宝藏。然而,从幼稚儿童到懵懂少年;再到精力充沛的青年,我们的学生却一步一步远离了这座宝藏。似乎花的精力越多,掘到的东西索然无味,结果,整个语文教学逐渐萎缩,高中生沉醉于卡通画,不能理解“林黛玉”与“贾宝玉”,更无法欣赏“荷塘上的月色”。这是为什么呢?纵观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不难发现,正是我们——语文教育者,挥舞手中的解剖刀,将凄美的“林黛玉”,多情的“贾宝玉”肢解成政治碎片,将祖国的壮美河山切割成断章残勾,再贴上“主题”、“层次”、“写作技巧”等标签,出售给学生,赚回学生大把大把的时间和对语文的厌恶,最后的作品:高考机器——高三学生,他们有了驰骋考场的技巧,却失去了发现美的眼睛。可喜的是,语文教学的残破及后果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场轰轰烈烈的语文改革也应运而生。而此,我觉得: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一)在美的氛围中培养审美素质
审美素质指主体用审美的态度去发现,感受对象的美,在对美的感应中与审美对象沟通的能力,审美素质必须在美的氛围中培养。美的氛围包括教师的仪表美、教学的情景美、师生互动的和谐美。
仪表美指教师的外在形象美。美的代表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有时令人经久难忘。尤其是教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往往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虽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容貌,但三分人才,七分打扮,教师只要注重修饰,淡淡妆、得体衣,再加上饱满的精神,健康的情绪,就能给学生良好的印象。教师代表最重要的因素是风度。它是教师文化素养、精神气质、才智修养的外化体现,它往往通过举止、神态、谈吐等方面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内在涵养,才有可能有文雅的举止、大方的神态、优美的谈吐,才可能具有真正的代表美。美的代表能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学生精神振奋、情绪高昂,使他愉快地学习。
情景美是指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感情、活泼的形式将学生导入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包括标准的普通话、恰当的音量、抑扬顿挫的音量、合拍的节奏,以及得体的表情、手势、姿态等身体语言。身体语言切忌夸张、做作或拘谨。美的语言还应是简洁、流畅、生动、有条理的。至于丰富的感情,或喜悦,或悲戚,或激昂壮烈,或婉约低回,皆因文而异,因境而生。表现感情最好的方式是朗诵。朗诵综合了音韵美、情景美、形象美,它是教师呈现语文美的媒介,是学生探知文学殿堂的钥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攻下朗诵这一类。教学情景还应有多媒体的介入。文学是以文字塑造形象,在直观性、形象性难免有欠缺,而多媒体的声、光、色、形正好弥补这一缺憾。它通过音乐、图像、色彩、动画,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使之快速形成作品整体印象。如《雷雨》一课,可放映《雷雨》影片中片断,借助演员传神的表演,学生更能理解周朴园的伪善、奸诈、凶狠,《雨中登泰山》配上有解说词的泰山人文风景图,让学生目睹泰山的绮丽风光,感受泰山丰厚的文化内涵,就易产生“过泰山而不登,象欠下悠久文化史的债”的共鸣。
和谐美是指构成教学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与匹配,从中产生一种整体美感和最佳功能。在教学诸要素(老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师生关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关系。和谐首先表现为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以平等、尊重、关爱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和谐还体现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中。它打破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传统模式,代之以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为主,教师点拨、示范、评价为辅的现代课堂教学方式,在信息交流与反馈中,和谐地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有了美的教师代表,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就构建了良好的审美氛围,为学生的审美尝试打下了基础。
(二)在审美尝试中培养审美素质
审美尝试的第一步是让学生整体感知审美的对象。此时,传统的琐碎讲解应退避三舍,让位于学生的发现、领悟。不同经历、不同思想、不同文学功底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审美结论,使课堂异彩纷呈。此时老师的审美眼光,并不能代替学生的审美体验;而作品一旦发表,它就不再属于作家自己,每一个读者都可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它,诠释空间越大,作品的内涵也就越丰富。而且文学意象是朦胧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审美结论时,不能用统一的答案去肯定或否定。对学生的发现也不可求全责备,只要是合理的,都应给以肯定和赞赏,让学生受到“成功”的喜悦,“发现”的乐趣,逐渐养成审美习惯,这是审美尝试的第二步。第三步,用审美再现来展示学生的才华,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再现的形式,可以改编作品,包括续写、改写、表演等。如《穷人》,让学生在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将课文改编成多幕剧,每小组承担一幕,演出后请学生评出最佳道具、服装奖、最佳表演奖、最佳编剧奖,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了这一名著。也可进行文学评价,人物形象、作品内涵、艺术风格等都是评价的范围。通过这些审美再现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审美经验,久之,自会形成审美素质。
当然,语文课注重培养审美素质的同时,绝不能忽略了字、词积累。字词基本功是审美的前提,文学中千姿百态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节、灿烂辉煌的思想,都是以字、词为载体,读者必须涵泳其中,才能解读博大精深的文学。语文教学只有将基础训练与审美培养结合起来,才能还语文美的面目,才能造就真正的语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