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古诗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尕玛才加
论小学古诗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 青海省玉树市巴塘寄宿小学 尕玛才加
古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瑰宝。新大纲明确地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并且新大纲后面还附录了80首“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可见在高呼素质教育的今天,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三四十首脍炙人口、引人入胜的古诗。在古诗教学中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广泛的实践活动能使青少年具有较多解决问题的机会,而更多的独立与自由,有益于创造人格的培养。实践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产生的新需要,往往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1)演中培养
对于有人物活动,隐含对话情节的古诗,老师可以指导学生用表演的方法鼓励创新。有位老师在教《寻隐者不遇》时,要求同学上台表演作者跟童子松下对话的情景。还有位老师在教《小儿垂钓》时,叫同学表演问路人和垂钓小儿的动作。这样的活动寓教于乐,演中有创新,收到了很好效果。
(2)画中培养
对于描写山川风貌,风土人情或生活场景的古诗,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绘制简笔画。有位学生画的《江上渔者》画是这样的:江边上,一个酒楼里,两个富人边吃着美味的鲈鱼边从窗口观望渔人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撒网捕鱼的情景。绘画充分发挥了想象,以富人和穷人的两相对照,揭示了诗人对渔者所寄予的深切的同情。
(3)写中培养
对于已具有一定写作能力的中、高年级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改写,扩写诗句或者如“××之后”一类题目,调动他们的创造思维。如学了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后,要求写一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后》的短文,既要能立足课文,又要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挥创造。
二、学生想象能力培养
想象是诗的翅膀,所以课的导入部分注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就如同振起同学的想象的双翼。
(1)多媒体导入,促其想象。多媒体的使用直观形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教)授《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时,可以向学生展示春天盛开的鲜花,引发学生想象黄四娘家花园中其它的花,甚至于可以联想到飞舞的蝴蝶、娇莺等其它景物。二是音乐渲染,美化意境,激发想象。给古诗配以恰到好处的音乐,营造氛围,可以触发学生的想象力。三是引吭高歌,诱发想象力。“悦耳有时比悦容更为重要”。在朗读中让学生对古诗整体感知,促其想象诗描绘的意境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四是介绍作者,引发想象。每一首古诗的作者都有他特定的生活背景和个人阅历,了解了这些以后,就有利于学生的想象力。另外,在古诗教学中,还可以利用挂图、小故事引入等方法导入,以引发学生的想象力。
(2)、抓住字眼,挖掘想象力
从“字眼”中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僧敲月下门”、“黄四娘家花满蹊”中的“绿”、“敲”、“满”仅一字却蕴含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一道残阳铺水中”。一个“铺”字展示了作者的想象才能,残阳、半绿、半红,我们好像来到了深秋的江边。
(3)、创设情景,促进想象
在古诗教学中,创设民主互动,自动创新的学习氛围,运用演、画、改写等方式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表演的过程本身就是发挥学生想象力的过程。如古诗《所见》、《寻隐者不遇》、《回乡偶书》等都可以通过演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诗不离画,画可赋诗。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而绘画这门艺术最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是古诗教学中培养孩子想象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另外,对小学高年级而言,还可通过改写古诗、续写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老师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己最不舍的人。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己的诗篇。
三、培养学生的训练思维能力
形象性是诗歌的审美特征之一。思维的形象性是指思维通过形象表现出来。如教学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作《宿新市徐公店》,我们通过思维可以得到这样的情境:在徐公店旁有一条小路向远处延伸,路旁有一块开满黄花的菜地,为了不让牲口糟蹋,主人用竹篾筑上了一道篱笆。这时树梢的桃花、梨花已谢了,树叶却才冒出小芽。有一个五六岁的儿童在路边玩,看到一只停在小草上的黄色蝴蝶,就用手一扑,没有抓住却把它惊飞起来。小孩紧跟着追上去,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入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分辨不出哪是蝴蝶了,小孩只好回头又去玩耍。我们还可以充分训练学生思维的形象性,启发学生根据诗情画意构图。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是我们应当继承的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古诗教学中,有机地渗透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欣赏古典诗词的同时,吸收其精华。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在古诗教学中,不应把教学局限于对前人遗留下来的文学作品进行剖析、理解,而应该寻找创新教育的支点,树立学生的创造观念,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养成创造的习惯,从而使他们能“真正成为以创造为己任的创造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