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挖掘教材趣味因素 体会数学课堂魅力 王芳利

    挖掘教材趣味因素  体会数学课堂魅力 

    ◎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城关小学     王芳利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这对天性活泼好动、喜爱新鲜事物的小学生来说是一门单调枯燥的学科,不受小学生的喜爱与欢迎。那么如何将枯燥无味、单调抽象的数学学习转化成小学生所喜爱的学科,让小学生爱上数学学习这是广大小学数学老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为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要善于挖掘数学教材中的趣味因素,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学生从枯燥的认知、繁琐的计算、抽象的定理与复杂的推理中解脱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另一面,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真正爱上学习,喜欢上数学。

    一、创设趣味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的兴趣是需要激发的,因此,教师课堂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趣味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在精心创设教学设计,在备课的时候,要思考一些能够激发起学生兴趣的素材,把它融入到备课教案当中。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新课的内容会伴随着很多插图,插图的描绘比较精美。

    例如,在100以内数字的认识教学中,教材中有一幅小羊在草原上吃草的图画,小羊的数量非常多,画面上提出问题,“请估一估共有多少只羊?”,自然而然的引入了数数问题的教学。而有一些新课的内容十分单调枯燥,教师可以适当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笔者先引入猪妈妈给三只小猪分饼的故事。也就是将一只饼分给三只小猪吃,每只小猪只能选择吃四分之三、八分之六或十二分之九的大小,猪哥哥争着要吃掉十二分之九,猪弟弟要吃八分之六,猪妹妹只能选择四分之三。笔者在陈述完故事片段以后,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哪只小猪吃的饼是最多的?通过笔者的情境创设和引导,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分析比较这三个数字的大小,课堂气氛瞬间被调动起来,学生的投入很集中,快速进入到学习过程中。

    二、借助多媒体现代技术,吸引学生目光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和情感状态。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兴奋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巨大内趋力。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会表现出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效率也会不断提高。 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功能,以直观、动态、形象化的演示效果,创设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和创造的视听学习环境,让学生在饶有兴趣地观看生动画面的同时,渐入佳境,在愉悦的气氛中享受数学思维的快乐。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初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积极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精心设计的符合儿童心理的情景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探索知识的活动中,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画面:周末,同学们去野餐,在优美的音乐的伴奏下,一群活泼可爱的小朋友来到了郊外,贴近生活化的情境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跟着提出问题:“把4个苹果和2瓶水平均分给两人,每人分得多少?”生答后动画演示分得的结果,非常直观地显示出“平均分”,加强了学生对“平均分”这个概念的理解。接着提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演示“一半”,提出“一半”用什么数来表示?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分数的认识。这样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多姿多彩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目光,并且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需要。

    三、 精心雕琢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玩”中感悟数学  

    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非常难集中,坐久了坐不住,听久了打瞌睡。根据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利用低年级孩子爱玩的天性,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适当运用游戏活动,将对新知的巩固放到游戏中去完成,这样做既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游戏中巩固了新知,又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数学是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进而增加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优化学习效果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能有效防止课堂教学后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现象发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四种平面图形后,在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一个摸物体的游戏:准备一个不透明的口袋,放进四种平面图形若干个,大小不同。活动一:学生从口袋中摸出一个图形告诉大家是什么形状;活动二:学生按要求要摸出规定的图形。学生对这个游戏活动很感兴趣,通过活动轻松地巩固了对各种图形特征的掌握。此外,我还创造了许多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并在学习新知识后的练习中引入竞争机制,利用孩子们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开展了比一比谁算得最快、夺红旗、接力赛、数学扑克等多种小型、易操作的游戏,学生们在这样的竞赛活动中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参加,并能自觉遵守游戏规则,努力争取正确、迅速地完成游戏中的学习任务,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学生的计算、观察、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总之,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地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凡是适合的,能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都应该引入教学过程,使数学课堂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在玩中学,在学中记,让数学课堂充满趣味,真正体会数学课堂魅力。


    点击次数:146  发布日期:2019/1/30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