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常仁连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管头镇中心学校 常仁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 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注意力集中,记忆深刻、 思维敏锐,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情景,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需要多少钱”时,一开始就出示课件,通过课件创设的情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本身是一种艰苦的思维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但对新奇的动人事物比较敏感,特别对演示过程更有兴趣。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直观教具,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诱发他们积极思维。
例如, 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概念,可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操作。①让学生在第一行摆5个〇,第二行摆△,摆的〇与△同样多。问:“第二行摆几个△?为什么?”②让学生在第一行摆4个〇,第二行摆6个△。问:“△比〇同样多的是哪部分?△比〇多的是哪部分?△比〇多几个?怎样计算?”③让学生在第一行摆4个〇,第二行摆△,第二行比第一行多2个。问:“第二行摆了几个△?你是怎样摆的?”通过由易到难,由深入浅的直观操作,学生悟出:把比4多2的数分解成与4“同样多”的和比4“多”的两部分,把与4“同样多”的和比4“多”的两部分和起来,求得的就是比4多2的数。这样以操作为手段,以表象为桥梁,让学生充分感知,在直观教学中获得兴趣。
三、教学知识动态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抽象的思维问题,转化成为动态化的知识进行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易于学生理解接受。也可通过一些恰当的数学游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数学知识。
例如,12名学生去看电影, 小红的左边有4个人,问: 小红的右边有几个人?
有的学生说:是12减4得8。有的学生说:是12减4加1得9。
这两种方法都没有考虑到小红本人,在解答小红的右边到底有几个人时,我请12位同学上来,请同学找找小红,然后看看小红的右边到底有几人?(7人)再问那为什么同学们都答错呢?得出因为同学们都没有把小红本人减去。因此算式是:12-4-1=7(人)。这样兴趣又反过来促使去思维,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获得知识,知识的探求也就动态化了。
四、让学生带着实验材料,走进课堂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而抽象思维需要感性材料作为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实验材料走进课堂,通过他们的看看、摸摸、摆摆、数数、量量、说说等实践活动,以及进行分割、拼和等操作活动,多种感官协调统一,在实践中去感受、探索、发现未知。如上“我长高了”的实践活动课时,通过让学生互相测量身高、步长、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五、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探索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同时,对学习活动做出审时度势的调整,把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动态的探究对象。做到学生能够探索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能够发现的,教师不要去暗示。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探索成功的喜悦。真正“蹲下身子”与学生说话的老师善于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知识的连接点上巧设疑点,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创造性的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问题,尽量还知识发展过程的本来面目,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使用性,数学课中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的使用,如低段学生可以采用游戏等活泼的内容。中高段可以通过实践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觉得学习数学是很有趣的事,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