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探究 苏丽
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探究
◎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白市一校 苏丽
中国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不衰。作为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从而成为传承民族灵魂的载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理应担负起对受教育者进行情感熏陶的重任。所以,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课本中那些文质兼美的诗歌,都是作者情感与智慧的产物,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负载着情感教育的重要任务。加强诗歌教学对于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宏扬民族精神、强化美的教育、培养审美意识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实行情感教育,不仅抓住了诗歌的本质特征,而且更有助于完成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本文立足于古典诗歌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通过内涵、意义的阐述和内容的深入挖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探寻在诗歌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了谈古诗词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一、 营造情境,以境传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是让学生自我感悟与自主体验的纽带。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音像课件的制作、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合理增设一点音乐或图画,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像来显示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情感。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讲解时可以借用王菲唱的通俗歌曲《但愿人长久》来烘托出气氛,从歌声中感受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其次可以绘画入情。中国许多古典诗词尤其是写景类的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因此教学古诗词可以把画面作为突破口,通过各种方式借助画面来表现语言中包含的意象,使学生深入意境揣摩诗中蕴涵的意境美。比如在《虞美人》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词的内容,制作多媒体画面,以学唱歌的形式,在优美的画面和舒缓的音乐中使其体会到那位亡国国君的恰似“一江春水”的愁情,领悟到李煜的才情。
二、多样化诵读,体验情感
诵读是体悟诗歌情感、把握诗歌主旨的至关重要的手段,有感情的、多样化的诵读也是丰富诗歌教学方法的必备途径.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遍,不会吟诗也会吟”。 这些说法都强调了读诗的重要作用。诗人的感情和诗歌的韵味往往正是反复诵读表达出来的,因此诗歌教学强调多诵读。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吟诵,可以由老师范读,也可以播放教材的示范朗读声像带,特别是一些著名播音艺术家的朗读,使学生借助声觉形象进入诗中意境,为诗歌的音乐美所陶醉。
当然范读只是一种先导,只有学生自己吟诵,才能体味出诗歌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使他们掌握朗读的技巧。懂得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的要领,从语气、语调中体味不同的情感。一首优美的诗篇,如果在诵读时能准确把握诗人情感的起伏,注意诵读节奏快慢的处理,声调高低快慢的安排,则能使学生从优美的韵味和流动的气脉中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在抑扬顿挫的吟诵中更好的把握作者的感情,加深对诗歌情感世界的理解。比如:朗读杜甫的《登高》时播放音乐《二泉映月》,指导学生用语调低沉,语速缓慢,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缓缓的音乐声中来体味“夜伴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凝重的气氛有的学生会被感染的流下泪来。
三、把握意象,领悟情感
众所周知,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而意境也是情景交融、虚实相声的能诱发和开拓出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的整体意象。我国古典诗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典型的意象,并赋予它们一些固定的意义。如在我国古代诗歌中, 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诗、词、歌、赋举不胜举。如:李白《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九龄《望月怀远》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水调歌头》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无论何时何地,月光挥洒在夜幕下,照在人身上,都给人一种及其宁静、祥和、朦胧的柔和感,然而这种感觉经过长期的积淀,便在人们心中形成了一种审美定势—思念。
四、融会贯通,内化情感
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诗人的佳作,必然有真切的人生体验。读者从作品的文字声音开始,最终感受作者的激情,及对诗人和作品做一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功夫,反复体察,最后达到共鸣的境界。比如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无不心灵震撼,动情动颜!诗人面临生存关头,选择的是“义”,而不是“生”,这种“舍生取义”的决心不仅令利己者汗颜,更是对当今学生的精神哺育。不仅令利己者汗颜,更是对当今学生的精神哺育。读者教师自己真正为此而动情,才能以情激情,以情传情,丝丝缕缕牵动学生的情怀。此外,还有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养育之恩;“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可贵友情;“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幽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恬淡……在阅读诗词时,不但能共鸣,有时还能联想,从中领悟更多的东西。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在继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同时,更应使之在新时代发挥其教育人、感染人的力量。通过古诗词教学,我们应该把古诗词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开掘出来,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滋养、人生的启迪。但我们必须明确,情感教育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过程,它并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只能期望通过潜移默化,点滴的浸润而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