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张廷阳:浅谈初中地理“活动”的特点及教学

    浅谈初中地理“活动”的特点及教学
    ◎ 陕西省定边县第六中学 张廷阳
    现行初中地理教材(人教版)的编排,与以往地理教材相比,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增设了大量的“活动”内容。这一编排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新理念。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以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教育的发展。下面,笔者就初中地理“活动”的特点及教学,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活动”的特点
    现行初中地理教材的“活动”,遍及各章各节甚至是各个框题中,占据教材较大的篇幅和容量,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并显示出不同于其他教学内容的特点。
    1.实践性。纵观初中地理“活动”,读图(含读表)或填图(或填表)的题目内容,差不多占据了整个活动内容的90%左右,几乎每一节每一框题都有这类题目。因而学生要正确地解答活动的问题,除了认真动脑思考外,如完成“认识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及其影响”这一活动,要使学生准确地解答有关问题,学生除了认真填充“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外,还必须查阅“中国主要山脉”“中国地形图”等地图。
    2.探究性。地理活动中所涉及的问题,不光靠学生简单地复习前面正文部分的内容便能完成,它需要学生积极地开动自己的大脑,调动自身多方面的思维,进行深入的质疑、探究与分析,方可完成问题的解答。如“说一说位于热带草原地区的国家,常受什么灾害的威胁?”学生要弄清这一问题,光知道热带草原的分布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课文中的图,认识热带草原气候的主要特征——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还要进一步认识正常年份与异常年份热带草原干湿两季的不同表现形式:正常年份湿风如期推进,暖湿风风力较强,降水多,庄稼长得茂盛,收成好。异常年份湿风风力较弱,迟迟难以推进,降水较少,收成不好,百姓生活困难。经过这样的思考与分析,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得出正确的结论,热带草原地区的国家常常受到旱灾的威胁。
    3.整合性。一些规律或系统性的知识,正文部分未加强调或指出,而在“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解答,自己加以概括或归纳得出,如“根据下列情境,判断应选择哪种交通运输方式较为合理,并做简单归纳。”学生通过活动中列举的实例分析,便能归纳出关于选择运输方式的几条规律性的结论:第一,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运输。第二,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短途多采用公路运输,路程远、数量大的多采用火车运输。第三,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水运和铁路运输。
    二、“活动”的教学
    鉴于初中地理“活动”自身的特点,笔者以为,“活动”的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要给学生必要的知识补充。现行教材改变了以往教材过分注重知识系统性的特点,着眼于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而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省去了不少内容,这客观上给学生学习和理解“活动”内容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鉴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若能注意新旧教材的过渡,适当地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对于帮助学生对“活动”的理解与把握,是十分必要的。如在指导学生完成“看看日本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哪里?”这一活动时,学生最易想到的是:日本的工业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学生得到这一结论的立足点大多是交通便利。但教师如能从地形因素去补充,由于日本是一个多山贩国家,陆地轮廓曲折,平原面积狭小,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带,因而沿海很早就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容易形成城市和工业中心。教师作了这样的补充,学生对日本的工业分布便会有更深的理解。
    其次,“活动”的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重在引导、点拔。要让学生通过对活动的探究,培养其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万万不能包办代替,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去讨论、去活动。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只能扮演引路人的角色,以一个观察者、赏识者、知心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使他们以主人公的姿态出现在学习过程中,让他们不断质疑,不断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让他们在尝试成功的喜悦中,更加热爱“活动”,更加热爱地理这门功课的学习。这里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在“活动”的学习特别是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教师适时有度地创设解决问题的情景是十分必要的。学生由于自身知识、阅历等方面的限制,他们有时会冥思苦想而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时教师给予其恰当的情景提示,如一句话、一幅图或其他有提示作用的场景,便会使学生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收获。在他们欲言又止而又急于表达时,教师的“投石问路”,会使他们觉得茅塞顿开。
    最后,要完成“活动”的学习任务,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活动”的学习,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他们对问题的探索与解答的深度和广度,差异较大。这就要求学生在“活动”学习中,发扬合作精神,让他们通过相互讨论,找到问题的实质,从而正确地解决问题。讨论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可以同桌进行,可以前后进行,也可以左右交替进行,必要时还可以分组交叉进行。但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必须是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的有意义的探讨,而不是不着边际、漫无目的盲目说笑。对于学生的讨论,教师要伸缩有度,放得开,收得拢,切忌听之任之的放羊式讨论。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活动的教学,必须认清活动的本质和特征,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以学生探究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合作学习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活动教学,才会逐步走向完善。

    点击次数:140  发布日期:2013/9/1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