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小学语文教学新境界 罗义李
追求小学语文教学新境界
◎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铺门镇上洞小学 罗义李
摘 要:当今不少小学语文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理念把握不准、落实存在偏差,导致语文教学难以达到新高度、新境界。本文从分析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具体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应追求“朴实、简单、本真、高效”的新境界。
关键词:追求;语文教学;新境界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进行多年,但由于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把握不准、落实存在偏差,因此当前语文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五个字”:虚(语文训练不落实,花里胡哨多,课堂教学显得“虚无缥缈”)、闹(课堂上热热闹闹,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也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学生的心灵之窗紧闭,大脑思维紧锁,没有识记,没有感悟,没有思考,没有体验,更没有提高)、碎(完整的一个知识结构和好好的一篇文章,被拆得零零碎碎,造成学生所学的知识没有完整性、结构错位,情感断层)、杂(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根本,各种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什么吹拉弹唱、书琴绘画各尽其能,各种游戏、表演层出不穷,与课堂与学科本身没有多大关系)、偏(轻视“双基”,尤其是轻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导致轻视讲解、轻视讲授等这些基本的教学方法,把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立起来)。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停步不前,难以达到新高度、新境界。那么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达到怎样的新境界呢?
一、朴实
真正的语文教学,方法不在多,而在于朴实无华、确实有效。语句优美的散文,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想象画面,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琅琅上口的诗歌,可以引导学生诵读积累,体会诗歌的丰富内涵;通俗易懂的说明文,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质疑、解疑,学会说明方法;条理清楚的说理文,可以引导学生找出作者想要说明的观点,了解作者说明道理的方法……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一般文章的共性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写作此类文章的方法,以便迁移运用,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有些老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产生了偏差,大谈语文的人文性,整堂课让学生感悟来,感悟去,又是播放音乐,又是让学生表演、又是做游戏,又是画画,语文学习的目标不明确,最终连本节课应该传授的知识都没说清楚,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感知地带,弱化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和运用。真实的语文课堂应该寻找“训练”与“感悟”的最佳平衡点,让“训练”与“感悟”并举,有机融合,真正地让语文学习实在起来。如: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教《爷爷的芦笛》,他的教学实实在在,课堂上以让学生读书写感受贯穿整个课堂,老师设计的三次让学生写感受,层层推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反复读反复体会,让阅读贯穿整个课堂,学生三次写出的感受一次比一次深入。读和写的有机结合,训练到位,实现了“训练”与“感悟”并举。学生在交流感受的过程中观点互相碰撞,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彼此分享,彼此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语文课上得如此自然、朴实、实在,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既扎实又灵活,真正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语文教学的新境界。
二、简单
有位哲人说,简单到极致就是美丽。现在不少老师上课(特别是公开课)为追求所谓的“求新求异”,不是把劲用在“教什么”上,而是全花在了“怎么教”的技术性问题上。一味使用所谓时髦的、最好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诸如做什么样的课件,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小组合作,哪里可以拓展、发散,哪里可以有多元解读等等。殊不知,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学生“稀里糊涂”。陶行知早在1919年的《新教育》杂志就撰文指出:“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老子也说过“少则得,多则惑”。近几年,语文界提出了“大道至简”、“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思想。简简单单教语文就是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简洁的教学用语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一)目标设定要简明扼要。有的老师把课标里提出的“三个维度”理解为三个目标,将语文学习的目标复杂化了。其实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外;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应追求多方面的全面开花,而应根据文本的表达形式和人文意蕴,找准一节课要解决的一个或两个问题,确立相对集中的,切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这一堂课真正学会什么,而教师做到“有的放矢”,教学目标得以在课内完成、落实,学生轻松,老师轻松。
(二)文本处理要简约有度。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越学越聪明。而有的语文课听后,让人感到乱糟糟、复杂、深奥,学生无所获。我们应该让语文教学简单些,去掉那些不必要的环节,突出重点。要达到这种境界,那就需要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艺术地处理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使用教材中最具价值的地方,对教材进行合理裁剪,大胆取舍,不需要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
(三)教学环节要简洁流畅。不少课堂过于追求时髦与新颖,搞了不少花样,环节多了,形式多了,学生无价值的活动也多了,一节课看上去确实很热闹,可是学生并没有能静下心来去认真读书感悟,结果一切都成了无本之木了。课堂上要减少花样,简化环节,留给学生更多的读书、思考、讨论的时间,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理解到内化,最后学会表达运用,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四)教法选择要简要实用。其实语文课最基本的教学手段,应是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诵读文本,感悟文本,把握文本言语的内在精神。可以省略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克服“浪费与做秀”。
(五)教学用语要简洁高效。课堂要用最简洁的话语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追求条理性、艺术性,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之中。课堂中除去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不必要的罗嗦言语,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三、本真
这里所讲的“本真”,是指语文教学的本质“咬文嚼字”。即在反复咀嚼的过程中,品味文字的生命与情感。这就需要我们立足于文本细读,教师要有对文本的深入思考与挖掘,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设计有价值、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行走于语言文字的形式、内容、结构、情感之中,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思有所悟、情有所动的同时,能够准确、流畅的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然而,一些教师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过度解读,使语文课堂上听不到读书声,甚至连默读、浏览都被挤掉,还美其名曰“课前预习了”。课堂上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听的昏昏欲睡,一篇文章学完了,学生几乎没有通读一遍课文,课堂上听不见琅琅书声,只听见教师泛泛的讲解,致使语文教学失去了生机与活力。
再者,要追求本真的语文教学还应慎用多媒体技术。诚然,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普及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音频、视频的双重刺激让课堂变得直观、生动而又鲜活。然而,读者阅读文本所产生的审美感受是独特的,也是丰富的,甚至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但如果老师把这些原本模糊、朦胧却有无限想象空间的语言文字,通过具体的音像呈现出来时,所有的想象就固化了,所有的神往就凝结了,语言文字的美反而弱化、苍白了。最本真、最传统的琅琅读书声应该回到语文课堂,咬文嚼字才是有语文味的课堂。古人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已经做为格言流传到今天。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讲的都是诵读对于理解和感受语言所起的重要作用。其实,社会也在呼唤语文教学回归本真的教育。当下火爆荧屏的节目《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就是很好的说明。我们呼唤语文课堂返璞归真,哪怕她平凡到朴素、自然到洗尽铅华,这种素颜的美同样震人心魄。
四、高效
目前,不少语文课为了体现开放性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安排过多的非语文活动,课堂教学盲目追求活动化,内容庞杂,喧宾夺主,造成语文课的低效,质量的下降。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要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东西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那么,语文课堂的高效从哪里来?——从读书中来!读书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语文教学是一种读书,是一种潜移默化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把课文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再进行内化,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课堂上要拿出整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要力求读进去,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出情感,读出真实的感受,读出生命的新乐章。在充分“读好文本”的基础上再去引导学生突破文本的限制,回归鲜活的生活,调动切身体验,发挥创造才能,提高认识。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生命活力的高效的语文课堂。
总之,作为奋斗在教学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懈努力,致力于追求“朴实、简单、本真、高效”的语文教学新境界,开创语文教学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