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何书海:浅谈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导入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导入
    ◎ 云南省永善县黄华中学 何书海
    摘 要:教师在授课前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情感状态直接决定着教学效率的高低。
    关键词:思想品德 教学导入 激发兴趣 关键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巧妙的教学导入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始,但不可缺少,是教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教学导入的方法很多,没有固定的形式,但在导入方法的选择上要注意:一要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二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来确定;三是导入内容要有启发性,不偏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基于这种认识,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尝试性地探索了以下几种导入法。
    一、巧设疑问,因势利导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纲挈领地设置几个具有新意和思考深度的问题,往往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精心构思,巧布悬念或巧设疑问以有效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引导学生认识“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古人有一句名言:“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这话什么意思啊?学生争着回答:“品行高洁的人宁愿饿死,也不接受以鄙夷态度施舍的饭食。”我进一步问:“为什么啊?”学生回答:“因为这有辱他的人格尊严。”我再启发:“有人说,做乞丐的本来就没有尊严,有人施舍就应知足了,还讲什么尊严?况且人都要饿死了尊严还有什么价值?你怎么看?”学生中有人说是呀,有人说不对,意见出现了分歧,学生进入了一种讨论争鸣的状态,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部分学生呈现出困惑的神色,我把握时机叫停讨论双方,“要解决大家的分歧,我们有必要先弄清楚三个问题:(一)人格尊严究竟是指的是什么?(二)人格尊严究竟对一个人的现实存在有什么意义?(三)身份地位不同的人,其人格尊严是否有高低贵贱之别?现在我们就这几个问题来个各个击破再集中围歼如何?”学生纷纷响应,就这样很顺畅地过渡到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上来。
    二、巧用情境渲染导入
    教学中根据课文具体内容恰当引入一定现时性、激励性较强的情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认识,还能通过特定情境形成的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群体性的关注和探究心理,如能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则会产生良效。比导入《公民的义务》时,我联系刚刚发生的4.20雅安大地震,以凝重的语气介绍说:“4.20地震后,全国各地、各界民众纷纷捐款、捐物援助灾区人民,大量的志愿者自发的赶赴灾区从事救援工作。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充分展示了全国人民团结互助、共赴国难的道德风尚和责任意识。国外媒体惊呼:‘四川地震震醒了中国沉睡的公民意识。’这里所谓的公民意识,就是指作为一国国民,为本国利益或社会利益、他人利益自觉承担责任,甘于履行义务的一种认识和态度。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公民的义务观念。今天,我们就来系统的了解一下什么是公民义务,公民义务有哪些,公民履行义务对国家、社会、他人及自己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学生受情境的感染,表情凝重,注意力高度集中,为后面知识的接受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利用多媒体视频和图片导入
    根据教学实际,恰当利用电教设备所特有的图文并茂、影音声色融为一体的场景效果,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使之自然进入教学情景氛围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讲授“消费者享有安全权”这一知识点时,我利用幻灯片展示出1999年发生在贵州麻岭风景区的缆车坠崖事件的说明文字和现场照片,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游客无辜受害的惨痛,然后用投影仪播放一段记者对事件中一个幸存儿童的采访视频,接着再播放一段根据这个孤儿故事写成的歌曲《天亮了》,在哀婉的歌声中学生们陷入沉思状态,接着我再引入问题:看了这些游客的遭遇,你有什么感受?怎样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发生?学生们的思维很快活跃起来。因为电教手段中绘声绘色的形象介入拉近了书本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现象联系在一起,使思想品德课中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内容浅显化,死板的内容形象化。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思想品德教材内容一般较抽象、枯燥,恰当地利用形象有趣的图片和故事,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力与思维能力。如讲解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时,可选用漫画“小鸟的悲哀”。画面上小鸟哀求“请把我带走吧”!然后由学生思考讨论:这幅图说明了什么?也可选用漫画“渴望”,此画由两部分组成:其一,山岭田野,杂草丛生,一人心驰神往,渴望这里高楼林立;其二、林立的高楼取代了空旷的原野,此时人被挤向楼顶,他的心又飞向了广袤的原野。看后启发学生认识“如果以牺牲大片的土地等资源环境为代价,人类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必然会落空”的道理,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四、运用故事导入
    故事参情,吸引学生。学生爱听故事,我就用身边发生的故事来启发学生,如思想品德课中学习《我们的责任》时,我介绍了徐本禹的事迹,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具体可感的形象鲜明的人物事迹像磁铁般吸引住了学生,他们深深地被英雄事迹所感动。
    五、音乐渲染导入
    由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气氛、学生情绪也应有异,而思想品德课更要注重情感的熏陶,才能真正体现本学科的德育功能,完成育人任务。而激发情感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适时的播放一些格调高雅、积极向上的优秀歌曲,寓教于乐,寓教于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情感。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理解上升到感情层次,达到使思想教育与情感引导融合一体的较好效果。
    六、生活体验导入
    组织学生发掘、交流生活中具有启迪意义的生活体验导入教学,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去发现和矫正错误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改变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也体现了知行一致的原则。
    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激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力;还能使学生分享到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学定教,创设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就爱上这门课,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和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 》《挫折与人生相伴》;第107页《为坚强喝彩》。
    《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 》《我们的法定义务》;第93页《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

    点击次数:150  发布日期:2013/9/1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