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浅议“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曾杰

    浅议“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   泸州市江阳区通滩中学   曾杰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体现了对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新的教育目标,要求教师彻底改变传统的化学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行为,这对广大教师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在实施化学新课程标准以来,化学教师应当改变以往“填鸭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面就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转变的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提倡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化,尊重并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不同方式、方法。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题的设计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在学习活动中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方法,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

     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也是认识物质、认识世界、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探索的过程,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经过不同类型的教学,不同的学生是可以学会同样的教学内容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化学教学方法从认知、情感、技能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概括为:(1)认知类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探究发现法、自学辅导法等;(2)情感类方法包括情境教学法、欣赏教学法、暗示教学法等;(3)技能类方法包括练习法、实习作业法、实验法、演示法、网络学习法、参观法等。   

    二、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层次上得到全面发展

        1.引导学生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推导、论证相关的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点,实验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过程、现象或亲自动手操作来获得感性认识,检验理论观点,加深对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与此同时,训练实验操作技能并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对学生的实验教学应课内外并重,既要注重课内的分组实验教学,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课外使用身边物品进行化学实验,拉近生活与化学的距离。

         2.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通过化学课程的教学,应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化学、从生活到化学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人的思维发展由具体的感知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中学生处于由经验型的形象思维向理论型的抽象思维转化,正是人的一生中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学习化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在观察和实验中,思维始终是积极参与的;然后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加工活动形成化学概念,掌握化学原理;最后,通过应用和实践,完成知识的内化,思维和智力技能伴随着学习过程的始终。

       三、重视学生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1.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相信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和谐空间。同时应帮助学生对环境和自身的理解,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愉快体验,避免用惩罚、强迫和种种要求或约束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应通过订阅多种科学杂志,组织课外化学兴趣小组、参观、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2.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科学探究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要方法,它可以通过观察、提问、实验、比较、推理、表达、应用以及其它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敏捷性,这些优良思维品质正是科学素养中所必须具备的。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科学的方法,获取化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多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展新的化学情境与已有知识的冲突,从而提出问题并作出合理的假设和猜想。教师应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在不断的活动中学会科学探究,在探究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3.引导学生制定长期、整体性的学习计划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足够的知识,教师的教学必须具有计划性,在教学活动开始以前,教师就应制定相应的学期教学计划,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到学习中去,并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学习计划从整体上是长期的,同时它又分成一个个小的、近期的、可操作的程序,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以此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化学学科知识的形成和掌握是一种循序渐进、螺旋式的上升结构,教师在每一次上课时都应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为新知识的教学找到固着点和桥梁。教学结束时,应留置悬念,以求课内教学的扩展,以便为下一次新知识的教学作好铺垫。

    四、改变评价观念和方法,重视学生的发展

        1.利用多种渠道的信息资源,灵活多样地评价学生的学习

    对学生的评价应全面、灵活,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由于评价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同时也要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不应只采用单一的笔试,可结合“课堂日记”和“现场笔记”等记录卡片的形式记录学生的情况,同时也可采用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多种形式,应放弃单一的给学生打“综合分”这种评价形式。教师、家长和其他同学都应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来。在以自主性学习为主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自我评估计划,养成自我评估的习惯。在学完一个学期、一个单元或做完一个实验后,使学生能反思自己的学习结果,把自己与其他同学比较,让学生养成自己检测自己的习惯。

        2.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

       化学学科的实践性较强,与生活、社会密不可分。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对描述性知识检测上,在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都应成为考评的重点。如: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化学实验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述对某一个化学现象的观察并试着提出自己的假设。

        3.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应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日常生活的了解来评估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把学生的表现记录下来,用这些记录与以前的记录相比较,并把结果适当地告诉学生,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表现和内心体验,鼓励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较。

    课程改革仅仅是开始,更多更好更适用的教学模式还有待于站在第一线教学工作者去创新、探索、实践。

     


    点击次数:137  发布日期:2018/11/2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