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罗明海
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实验学校 罗明海
解答应用题是一项较复杂的思维活动。近年来我一直从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小学应用题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在引导学生正确解答各类应用题的同时,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行为习惯,多形式、多渠道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而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则是思维训练获得高效率的有力保证。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呢?
一、认真审题,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学生能否正确的解答应用题,首先是审题,我侧重从读题入手,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具体做法是:
1、熟悉性读,分清题中的情节、条件和问题。
2、批划性读,即用自己喜欢的、不同的符号将题中表达情节和数量关系的词语划下来,帮助理解题意,疑难之处也应标出来。
3、推理性读,以弄清条件与条件,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寻求解题的基本途径,明确解题思路的指向。
一题多问,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的好形式。这种练习,有助于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其异同点,抓住问题的实质,加深对本质特征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区分事物的各种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如给学生一组条件:“光明小学六年级有男生50人,女生40人”。要求多方位地提出新颖的问题。同学们经过独立思考,小组议论,提出如下一些问题:1、六年级共多少人?2、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3、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4、男生是女生的几倍?5、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6、男、女生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7、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8、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9、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 使他们的思维多方面、多层次地扩散,为提出多种解题方法而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合理想象,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我侧重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条件,展开合理的想象、推理。例如:从“一本故事书有80页,小丽第一天看了全书的40%,第二天看了全书的30%”三个条件中,可以想象出什么结果。经过合作交流后学生提出:
1、从第一个条件和第二个条件可知小丽第一天读书的页数;
2、从第一条件和第三个条件中可知小丽第二天读的页数;
3、从第二个条件和第三个条件中可知:(1)两天共看56页,(2)还剩24页没看;(3)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8页。
4、从以上三个条件可知:
(1)两天共看45页,
(2)还剩24页没看;
(3)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8页;
(4)两天看的页数的比是4/3,……通过这种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发展;解题思路比以前更活跃,化难为易的本领也逐步增强。
通过训练,学生学会多向思维,就能开阔思路,思维敏捷,达到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比较鉴别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少数学生对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有时解答了却不知确与否。为了杜绝此类现象发生,先要讲出算理,看是否合乎题意,是否正确地反映数量关系,检验自己的思维是否合理正确,养成检验的习惯。
有的题虽然计算出结果,还应要求学生根据题意估算结果是否合理。例如:“车站有货45吨,用甲汽车10小时可运完,用乙汽车15小时可运完,两车同运,几小时可运完?”有的学生算式误为: 45÷( + )=270(小时)。
我先不肯定结果是否正确,而是让学生估算结果是否符合题意。(1)同一批货物,用两辆车同时运比一辆车单独运所用时间一定要少,而270小时却大大超过一辆车运所用的时间;(2)甲10小时能运45吨,乙15小时能运出45吨,如果甲、乙各运270小时,所运货物总重量应大大超过45吨;(3)甲运45吨需10小时,每小时运4.5吨;乙运45吨需15小时,每小时运3吨,则甲乙一小时共运(3+4.5)吨,甲乙共运45吨,只需45÷7.5=6小时。
由于平时重视培养学生的检验鉴别能力,学生对各类题目的理解透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但仍有学生思维狭窄,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