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组合情境资源 点燃灵动课堂 郑静

    组合情境资源  点燃灵动课堂

    ◎   安徽省天长市铜城小学    郑静

    摘  要:创设情境的种类有很多,每种类型的情境没有明显的界限,每一个情境都不是孤立存在或固定在某个环节,应是相互交融,贯穿课堂始终。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我们教师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段和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情境教学;形式;手段;兴趣

    【片断】记得一年级有一堂复习课,我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无精打采,课堂气氛很沉闷,当时我很生气,真想一走了之,让他们好好反思,但转念一想,是不是我的教学方法有问题。当时我正讲到解决实际问题:“小熊早晨上学,走了46米,离学校还有26米,他家离学校有多远?”讲解这题时我改变了方法,学着小熊的声音读题目,在黑板上画线段图并加上动作:“怎么还没到学校呀,怎么这么远呀!”学生听到这里顿时来了精神,并笑了起来,“那么请小朋友帮小熊想一想它家离学校有多远呢?”教室里一下子举起了许多小手,并喊道:“老师我来,我知道……”

    这件事给我的感触很深,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我们常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来讲授,肯定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不起他们的兴趣,使得很多孩子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这件事以后我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思路和教育手段,在教学中我常常有意无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挖掘教材的内涵,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以下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经验以及与一些优秀的前辈老师的交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总结出的创设各种引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的心得与体验,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

    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留意日常生活,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许多新鲜事例可供我们教学使用。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比如,在教学《找最小公倍数》一课时,可以创设爸爸妈妈何时同时休息这一生活情境。

       师:小强的爸爸、妈妈同时被工厂聘用,他们都从11月1日开始工作,工厂按劳动强度大小规定休息时间。爸爸在机械车间,每4天休息一天;妈妈在纺织车间,每6天休息一天。济南的姑姑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来看望他们,那么在11月份,她可以选哪些日子呢?请帮她把这些日子找出来。

        学生对日历研究后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爸爸的休息日:4,8,12,16,20,24,28;

        妈妈的休息日:6,12,18,24,30;

        他们共同的休息日:12,24;

        其中最早的一天:12.

    此情境本身蕴涵着数学信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直接体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的特征,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正是知识建构的过程。数学化应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的本质,情境中必须有数学问题。

    二、创设故事化情境。

    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可以创设王叔叔分西瓜这样的故事。

      师:动物园新养了三只小猴,它们既可爱又调皮。有一天,管理员王叔叔拿了一个西瓜要分给它们吃。王叔叔说:我把西瓜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人三块怎么样?猴子们一听可不乐意了:“每人才三块,太少了!”它们吵着要多分一点。王叔叔挠了挠头,装着无可奈何的样子说:“那好吧,我重新分一下,每人四块总可以了吧!”猴子们都欢呼地跳了起来。同学们,你们可知道,同样一个西瓜,王叔叔是怎样把每人三块变成每人四块的呢?

      生:把每块分的再小些,分到的西瓜还是那么多。

       师:呵,看来你还真是一位聪明的管理员呢!我们一起来看王叔叔两次不同的分法(课件呈现)

     师:先每人分3块、后每人4块,大小其实是相等的(课件演示涂色部分重叠动画)。那你们能不能从分数(板书“分数”二字)的眼光来看王叔叔两次分西瓜的过程,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第一次每人分得的是整个西瓜的3/9,第二次每人分得的是4/12,它们正好相等。(课件显示:3/9=4/12.)

    此情境中自编的故事新颖有趣,很自然地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宽松和自由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真切感受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的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故事里又隐含着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下面的探究做了巧妙的铺垫。

    三、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教学活动安排在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可以使学生积极投入问题情境、自觉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可以创设一些富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

      师:请看,这是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环,谁能想办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呢?

      生:把铁丝剪断、拉直,再用直尺测量它的周长。

      师:(出示唱片)那么要求这张影碟的周长,用切断、展开的方法行吗?那该怎么办?

      生:把唱片的边沿做上记号,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就能量出它的周长了。

      生:还可以用一根绳子绕唱片一周,然后量一量绳子的长就可以了。

      师:(用一根细绳系一小球,在空中甩动,其轨迹形成一个圆)小球的运动形成一个圆,我们还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生面面相觑,一时没有好的办法)

      师:看来,用剪断、拉直、测量;滚动法;绕绳法虽然可以测量出一些圆的周长,但却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探索出圆周长的一般计算方法呢?

    以上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设一个个小小的问题,不断制造矛盾,层层设疑,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不断地产生认识的失衡和知识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明确了探究目标,使探究成为学生自己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活动中,达到情境最为可贵的“激疑”与“引思”的作用。

    四、创设活动情境。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

        比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平铺在课桌面上,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比一比每个面的大小,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一说如何计算表面积?怎样算比较简便?

    这一系列的问题全部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解决。这样的活动化情境,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又使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充分地挖掘和体现。

    五、创设游戏情境。

    “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综合运用《数的整除》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让严谨的科学探究成为一种游戏,一种比赛,一种要求轻松的活动。学生不再是硬着头皮去消极应付教师指令下来的任务,而是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融入到扮演角色里,自觉地进行着探究。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数学的目标。

    创设情境的种类还有很多种,每种类型的情境没有明显的界限,每一个情境都不是孤立存在或固定在某个环节,应是相互交融,贯穿课堂始终。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我们教师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段和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若能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创设各种情境,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总之,情境创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研究的数学世界,让情境更好的促进学生快乐有效地学习。纵观我的科改之路,我有了欣喜的收获,也发现了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开拓创新再接再厉。

     

     

     


    点击次数:91  发布日期:2018/11/2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