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感怀评优课 陈志法

    感怀评优课

    ◎   江苏省溧阳南渡高级中学  陈志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基于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呼唤着课堂教学的变革。也就意味着教师要改变乃至扬弃许多曾经习以为常、引以为豪的教学方法或模式,去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课堂教学策略,以便于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观摩评优课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但时下的评优课由于开课者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理解和操作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导致评优课的教学环节陷入误区,听课教师又在教学中盲目地加以模仿,造成了以讹传讹,以误致误。在日常教学中,评优课或模仿课常存在着如下的误区:①教学过分追求“表面热闹”。 ②课堂上问题泛滥,学生囫囵吞枣。③合作探究流于形式。④教学开放适度,教师成了配角。⑤过分依赖多媒体。⑥课堂评价滥用失真等。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评优课呢?

    一、“评优课”的内涵及存在价值

    “评优课”的“优”称之为“优秀”或“优质”等等,简单的说,“评优课”就是在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下,将不同学科中最优秀的课评选出来,属于“竞赛型公开课”。

    那怎样的课才是优秀的呢?北京西城区教研中心的郭震仓老师认为优秀课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处处完美,只要某方面有亮点、有特色,其他方面达到要求,甚至存在某些小的缺点和失误,也可算是一堂优秀课,他还给出了一堂优秀课应该有的六个标准,现摘录如下,以供参考:

    (1)教学目的明确、恰当,难易适度。每一堂课的目标都要明确具体;内容的难易都要切合学生的实际。

    (2)师生两方面都有高度的积极性。 老师有充分的准备,饱满的精神;学生有生动、积极、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观察、思考、倾听、讨论、阅读、记录、训练等,即便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也要有思考,有想法,有表达,有交流。教师要创设学生学习活动的条件和情境,精心组织教学过程,使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有效地开展起来。

    (3)落实教学效果。 基础知识、基本训练、基本技能等方面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还包括科学思想、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潜移默化。

    (4)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学习能力(括观察、阅读、表达、运算、操作、总结、归纳、猜想等)、思维能力(如理解、推理、分析、综合、类比、归纳、概括、猜想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得到一定的发展。

    (5)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应用得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教法完全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关键在于对症下药、应用得当。

    (6)教师的基本功。主要是语言、板书、实验操作及组织教学的能力,还包括教师人格的魅力,对课堂突发情况的驾驭能力等。

    “评优课”中脱颖而出的优质课将成为新课程实施的推进器,而当它作为“示范型公开课”出现后,又为其他在教学中摸索的同行引领了方向。

    对于开课的教师来说,要想将课上好,就必须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课堂效果以及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日益精进。正所谓“当教师不辞辛劳地打造公开课的时候,公开课也毫无疑问地打造了教师”。上完课后,更可以从评课领导和老师那里得到不同的意见,这对教师以后更好的把握教材以及设计课堂的各个环节都有好处。

    这样看来,“评优课”这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只要作出准确的定位并给予规范和引导,则可为推进中的高中课程改革发挥独特的功用,而使长期以来,在教育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之间,理论家与一线教师之间的隔膜逐渐淡化。那“评优课”还是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充分理由的。

    二、对评优课的思考   

    以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来看,好的“评优课”绝对是一堂不含任何“作秀”成分的“原生态课”。也就是在课堂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流程上是属于常态而非有失教学自然形态的虚假形式。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在课堂上教师只要做好教师的引导工作,引领着学生走进知识的领域。在行走的道路上,你可以用自身的魅力和个性吸引着学生,即使不那么尽善尽美也已经不重要了。

    有时也总在思考,评优课借班上课的利弊都在哪里?利,可能对于开课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学生情绪调动上提高了要求;弊,则是一些课前无法与学生沟通的教师不能很好的展现自身的教学魅力。比赛讲求的是公平性,如果起跑线就已经有了落差,那公平又从何说起。

    在自己学校上公开课时,我从不刻意安排课堂内容。一般上节课讲到哪,下节课就跟上,课与课之间或多或少有相互渗透的内容。所以有时候在课堂上举前几节课的例子,学生依旧可以很好的回忆巩固。况且自己教过的学生总是有感情的,你的一个动作,一个微笑,学生很容易会意,同样,学生的神态和表情你也能最快关注到。这样整节课的气氛是非常的和谐自然,并不因为后面有听课领导或教师的存在而打折扣。

    而对于“评优课”,教师和所上课班级的学生之间没有起码的熟悉和情感上的认同,缺少了交流,要想用自己平时的教学形式,恐怕是行不通的。因为在课堂上,学生是陌生的,教者也是陌生的。

    我曾经听说过特级教师于永正、魏书生等老师利用与学生的简单交流而了解学生的些许爱好并调动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自如的运用这些信息,从而达到调动课堂气氛的作用。与我看来,这些教师真是难能可贵的。可是绝大部分老师没有他们那样高超的调控技艺。想你“简单”的交流基本上引不起他们的多少兴趣,最多只能做个铺垫,而真正重要的是你在课堂内容上的把握,以及是否可以正好将你所讲的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可这样的几率又有多少。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几率很小,教师的课件越来越精美了,课堂上的视频片段多了,课堂活动的附和成分也多了。似乎这些都只是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并非在意课堂内容的真正需要,“评优课”有时也令教师牵强附会。

    还有些在本学校开课杰出并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师,到了外面未必就是优秀的。其实并不是他们出去后开课就不行了,而是在他们的教书过程中,他们适应着自己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学生也适应了他们的教学形式,只有这两者才能产生共鸣。或许有人会说,这样是教师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不行。其实不对,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上课习惯,长久下来就成为一种个性的课堂,而这种个性却也是在师生共建的基础上形成的。新课程是要“将课堂还给学生”,没有了相互间的信任和理解,你怎么还,如何还,还了后教师怎么引导怎么控制?这些在短暂的“评优课”中是很难解决的。

    真要让 “评优课”的这种教研形式充分发挥其作用,还真是存在着很多矛盾,况且还要“去尽浮华,还其本源”。这正是个不断寻求的过程,或许在这个层面上,根本就不存在理论与实践,需要的只是一堂最自然的课!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在课改实验中,我们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上,做到课堂教学朴实生动,尤其是可能作为让别人学习的“评优课”或“示范课”更要既遵循其内在的条理和规则,又要注意人与人的情感、兴趣、价值观的交流,体现课堂教学的艺术神韵。给人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对新课改的课堂改革有所帮助和推进。

    参考文献:

    1 袁金华  《课堂教学论》  江苏教育出版社

    2 方国才  《怎样教得精彩》  中国科技出版社

    3 鲍里奇(美)   《有效教学论》  

    4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 刘旭  《听课、说课、上课》  四川教育出版社


    点击次数:111  发布日期:2018/11/2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