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长城》一课的教学案例 杨吉
小学四年级语文《长城》一课的教学案例
◎ 甘肃省甘南州小学 杨 吉
设计思路: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是华下儿女的骄傲。指导学生看图和学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用自己的“心”和“情”去观察长城之后所产生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情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态度、价值观——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
突破方向: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
示图:应用大屏幕上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一下长城的形状,以便理解问题:
1、“城”指城墙,“长城”即长长的城墙。(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仔细看图,说说你从四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
通过看图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板书课题---长城)
二、出示范文,初步认识
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始建于春秋战国,后经历代修缮,以明代遗迹最为突出。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总长6700多千米,被称为万里长城。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再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要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三、图文对照学习课文
训练一、提出问题:
本文插图是文章内容的第几部分?
活动:
1、详细观看插图。
2、从中比较并选择合适的内容。
训练二、默读课文思考:
1、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口语交际
生甲:“老师,请您评评我的回答——‘本文的第二部分’。”
生乙:建筑材料、城墙顶上很宽、城台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师:边鼓励边修正:我们作为学生不仅会找问题,分析问题,更应该找准问题,做到恰如其分,找不出破绽。所以我们对学生乙的回答更高兴。
2、描写长城的句子中用什么方法写的最多?
师:为调节课堂进程,引导学生思维的起伏跳跃,教师提出反问句:数字说明不是吧!
生:异口同声说:是。
3、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假如你站在长城上会想些什么?
结论:
生1: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教师肯定)
生2:我会在长城上升起五星红旗。(学生有价值观)
生3:我变成孙悟空,一口气吹一座长城,为老百姓减少痛苦。(学生有爱心)
生4:我们的祖国太伟大了,我永远爱你。(学生为祖国骄傲)
教师及时调控学生,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对,但应该明白:一是长城的建成非常不易;二是在科技如此落后的时代,却完成了如此伟大的工程,不能不说是奇迹。
深度训练:小组交流:以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是苦难?是安宁?是骄傲?是屈辱?还是其他什么呢?请大家仔细讨论,准备参加下一节课的--辩论会。
四、总结:勤劳、伟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下儿女的骄傲。
五、教学后记
本案例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定位在热爱祖国,赞美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所以在教学中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在创设的自然情境中,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还学生以情,还语文教学以情。
本课例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方面,注重语言的感悟,运用。更注重训练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再注重对创造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六、板书设计
如一条长龙
远观 气魄雄伟
长城 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的结晶
近观 高大坚固
伟大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