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低段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董蓓
如何培养小学低段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华州街道办西关小学 董 蓓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专门书诗《每事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可见,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认识。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数学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小学“解决问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培养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及发展智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低年级学生解答简单“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对后面“解决问题”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自己平时的“解决问题”教学实践,就培养小学低段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特点是在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教学《角的度量》一课,认识量角器时,让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通过观察思考,有的说:“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呢?”“内、外两个刻度有什么用处?”“只有一个刻度会不会比有两个刻度更方便量呢?”“为什么要有中心的一点呢?”等等,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在度量形状如“ V”的角时,有的学生提出不必要用其中一条边与量角器零刻度线重合的办法,只要将角的一边与某整刻度对齐,再看另一边与第一条边之间所夹的度数就可以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而且要创设条件,提供质疑的机会。教师要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去理解知识,产生种种疑点,并诱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已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
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我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我也来到他们中间,倾听他们说些什么。这时我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到教室里讲台上那个墨水盒时,都发生了争论,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的。我也特意观察了一下那个墨水盒,原来呀,那个墨水盒正面是正方形的,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严格来讲它应是长方体。这个争论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确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于是我立即决定将原定的下一个有趣的游戏环节取消,改为再一次深入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其间运用让学生观察、触摸、比较等形式。最后再举起那个墨水盒,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一个长方体!”,这时我感到很欣慰,不再可惜原来设计的环节没有用上了。及时从他们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再及时解决问题中,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教师应对来自学生们合作中的生成性问题及资源有效利用,在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有效!
三、走近生活,在实际中感受数学应用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明白,我们的小学生所学的数学教学应突破学校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引导我们的孩子走出去,走近生活这个大舞台,更多地将他们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充分体现数学知识教的过渡性,使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与思索,感受数学存在的真实性,让学生能够应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地达到教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目标。
例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特性”之后,就可以让我们的学生走近生活,找寻应用三角形特性的实例,房架、电线杆拉线、三角铁、伸缩门等等,探求为什么应用三角形的形状,不用其他的长方形、正方形、或是梯形呢?应用三角形有什么较大的好处吗?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特性的了解,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真正地感悟到我们的生活周围到处都有数学的“身影”,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没有什么神秘可言。同时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数学的真谛所在。从而激发学生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促进小学生思维得到健康茁壮地发展,培养小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观念意识。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鼓励肯定学生的合理猜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指导他们去探索正确的结果,特别是学生的想法有出入时,更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千万不能代替包办。只有不断地鼓励学生探索,敢于向权威挑战,才能够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