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达到最佳效果 刘琦
如何使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达到最佳效果
◎ 新疆和田县英阿瓦提乡小学 刘 琦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要让课堂提问取得好的效果,所提的问题必须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浅与难易适中,大小适量,学生能够想得到、够得着。这样,才能够激起他们心灵的共鸣,把课堂教学一步步引向新的境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提问;教学;学习兴趣;效果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课堂提问既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说课堂提问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很重要,怎样的课堂提问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呢?
一、通读全文,明确目的
许多老师备课时往往忽略课堂提问,上课时讲到哪儿,问道哪儿。结果一节课下来重点并不明显,老师讲的筋疲力尽,学生学得也一塌糊涂。而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时十分重视课堂提问的设计的。他们既注意设计大问题,又注意设计为大问题服务的一系列小问题,是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各问题之间就会具有连贯性与逻辑性,既能很好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能激发学生活动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兴趣上得到发展,思想上受到教育,情感上得到熏陶,思维上受到启迪,能力上得到提升。
二、课堂提问深浅难易适中,应适学生水平而定
课堂提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到深浅恰当,难易适中,设计问题的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让学生能“想得到、够得着”,力求问题圆满解决。?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对教材钻研可谓深刻,理解也算透彻,在问题设计上也力求新颖,但最终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他们口中的答案并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是设计提问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学生估计太高,教师又不能很好的为学生搭梯引导,导致课堂陷入僵局或是成了某几个尖子学生的能力展示台。所以对于难易不同的问题,应该让不同阶段的孩子去思考、回答,也可以给每组同学分配一到两个有难度的问题,让他们去讨论,好学生带动差学生,教师再适当的给予引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效的课堂就像是一个热闹的捕鱼场,每个学生都能借助教师口中的渔具与捕鱼的方法捕获水中的鱼儿。我们的语文课堂提问通常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问题空间太小,教师紧紧拽着学生的思维走,直到走入预先设置的陷阱便算大功告成;一是问题空间过大,学生如迷途的羔羊,四处乱撞、处处碰壁。收而不放的课堂是死板的,放而不收或无法收束的课堂是混乱的,好的课堂应该放得开,收得拢,教师做到收放自如,学生才会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注意提问的大小与数量
课堂提问既要避免不着边际大又空的大问题,又要防止缺乏思考价值的小问题。大而空的问题往往不能贴近教学目标,学生的答案模棱两可,教师的评价也含含糊糊。这样的问题不但没有效果,而且会让学生养成囫囵吞枣的浮躁习气。缺乏思考价值的小问题起不到启迪思维的作用,反而会滋长学生不加思考、信口开河的坏习气。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技巧,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进行科学的设计。不少语文课堂不同程度地存在提问不适量和无价值的现象:一是表现在问题少而空,教师灌输、学生接收,课堂死气沉沉;一是无价值的“问题”满天飞,课堂上问答声此起彼伏,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少。多而滥的提问,使教学走入了“牵牛”式教学的误区,学生失去了冷静思考的时间与空间,长期下去,学生养成不思考的恶习,提问也因此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教师应该做到课堂提问的大小适中、适量,同时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使学生感受到“豁然开朗”的愉悦。
四、提问要能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
俗话说:“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办不到的。”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打破常规,只有想出常人想不出的东西,才可能干出常人干不出的事情。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为他们质疑创设条件,激发他们激越亢奋的创造情绪。教师要设计好有意义的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解开束缚,打开思路,不断创新。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精心设计的提问应该是富有启发性的。它的外延与内涵都应该是广泛的。但要注意的是,由于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在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方面很多时候都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本人应该脱去陈旧的外衣,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诠释,深入的思考,不能仅停留在教参的某些粗浅的解读和大致概括上。只有教师的理念新,才能用行动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惟有如此,教师才能在允许学生充分思考,有自己见解的同时,对学生思维的偏差给予及时的纠正。我经常训练他们多用“为什么?”来思考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的想象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之间也可以大胆的提出质疑,师生共同商讨,启迪他们的思维,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如在《奇妙的克隆》一课结束后,我就克隆的利与弊让同学们展开了辩论,他们个个都表现的十分积极,辩词也出乎意料。
教材中有大量想象性文本,课文中有许多省略和空白。让学生对这些文本、空白、省略进行想象,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学生对这样的提问往往很感兴趣,并且会产生一些联想。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我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线索,概述课文情节,当皇帝知道他受骗了以后,他又会变得怎样?发挥自己的想象,续写课文。学生兴趣浓厚,联想丰富,发言精彩。
五、教师的评语要有亲和力和鼓励性
大多数老师在课堂提问中或多或少会遇到这种情况,有些学生的回答不正确,甚至答非所问。我们不能因此直截了当的批评、指责甚至嘲讽他们,而应“让他再想一想,适当的给予引导,不要把他那一点渴求知识的欲望破灭。思想好比小火苗,我们要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师对学生中肯而有分寸的评价,一个微小而积极的鼓励,都会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
综上所述,我觉得小学语文教学是动态进行的,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最佳的提问点切入,巧妙的设计课堂提问,使课堂提问引导得当,气氛活跃,促进教师与学生间的教学交流,解决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探究的乐趣。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把课堂教学一步步引向新的境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