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许晓燕
为有源头活水来
——历史中寻找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
◎ 山东省莒南县第二中学 许晓燕
当前,青少年道德状况,迫切需要加强中华美德教育。在信息网络高度发展的今天,少年儿童在家庭、学校、社会、媒体、各种网络中受到的不良影响非常严重。我们不难看到社会正义感的日渐消失,君子之风日渐远去。短视近利,尔虞我诈。青少年犯罪率增高,犯罪年龄下降,校园暴力频传。许多青少年不孝父母,不敬师长。见利忘义,追求享乐、内心空虚、人生失落、意志颓废。所谓江山难改,本性难移,道德教育如果不从小抓起,一但养成不良的品质,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可怕局面。可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已经刻不容缓。
我们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比如:敬业乐群、公而忘
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责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等等,都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如何让这些民族传统美德在新时期发扬光大,是今天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历史教学中着力于传统美德教育,可强化学校德育工作。
一、书中自有颜如玉-让学生认识教材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内容
当前历史教学的任务发生很大变化,新的课改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完成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其中之一,教师应充分发掘历史书中的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这些美德大致可归纳如下: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深刻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候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甲午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反对外来侵略浴血奋战;张自忠“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在战斗中,他身负重伤,仍高呼“杀敌报国”,直至壮烈牺牲;共产党员吉鸿昌就义前高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奉献意识。这一美德的本质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教材中大禹治水,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提倡“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已任,为国为民无私精神的体现。
3.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吃苦意识。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富于创造力而著称于世。所谓“奉公以勤,律身以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集中体现了这一美德的内涵。教材中,墨翟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隋文帝身体力行,崇尚节俭,形成隋初良好的社会风气;马钧发明翻车,李春营建赵州桥,黄道婆改进、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都是这一美德的杰出代表;在近现代中国史上,这样的人物也比比皆是,大生产运动的王震,铁人王进喜,雷锋等等
4.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崇高气节。这是中华民族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在历史教材中,具备这种美德的也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被处宫刑后,15年著成《史记》;徐悲鸿公开表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决不趋炎附势;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并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
5.文明礼貌,仁者爱人的良好礼仪。我国是礼仪之帮,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历史教材中介绍的李冰父子为民修建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的事迹;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救命善行;爱国志士林觉民“将爱你(妻)之心去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心愿;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的壮举,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表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6 .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民族气节。文天祥,少有大志,终不肯向元人投降,最后从容就义。他曾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何等壮烈感人的豪语!他们的忠义能与日月争光。
二、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1.正面教人。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如针对学生中的高消费现象,可讲述隋文帝提倡节俭、隋景帝爱惜谷物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2.情感熏人。“情贵于真”。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辅之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通过讲述屈原、岳飞、杨靖宇等杰出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决心。
真挚的道德情感,来自于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因此,教师要通过“自我塑造”来达到塑造学生的目的。
3.现场育人。各地丰富的德育资源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活教材”,教师要充分利用。我在述抗日战争的历史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探寻临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的历史踪迹,,并现场介绍革命先烈的光辉的革命事迹,让学生深切感受民族传统美德的巨大精神力量。
中国因拥有优秀的文明而文明,中国文化因具有高尚的民族精神而不朽,这正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的原因之所在。
让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中华美德在少年儿童中传承,世世代代传承,让我们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