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活动课教学初探 陈光明
创造活动课教学初探
◎ 宁夏中卫市第二中学 陈光明
创造活动课教学,是课堂教学进行创造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各个活动环节,努力营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大胆创造,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平等、宽松、和谐和愉悦的教学气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为此,在创造活动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真正由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权威讲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好朋友和引导者。在学习、研究和讨论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凡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探讨问题时,教师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营造宽松的氛围,提倡学生上讲台,必要时允许学生下座,自由组成学习小组,提倡争辩与讨论,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交流意见。在创造活动课的课堂里,学生应无拘无束,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可以异想天开,大胆地想,想得起多越好,想得越奇越好,想得越新颖越好,决不会受到教师的批评或同学的讽刺挖苦。只要能自圆其说,越是与众不同的见解,越会受到表扬和鼓励。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学生才敢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燃起心中创新的火花。
二、创设系列化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精神
活动,是创造活动课的主旋律。学生的创造兴趣、创造动机、创造思维和创造精神等,只有在系列化的创造活动中才能得到激发和培养。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创设系列化的创造活动情境,如游戏性情境、故事性情境、生活性情境、探索性情境、竞争性情境、操作性情境、激励性情境等多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创造活动课《思维综合训练》的教学,整堂课是由“泡泡游戏”、“猜职业”、“观察判断”、“观察想象”、“智力游戏”等一连串的活动项目组成;在每一个活动项目中,教师只是提出问题,学生则要为解决问题进行观察、分析、想象、讨论、操作等实践活动,多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极探求问题的多种答案。
上课伊始,老师先创设游戏性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吹泡泡吗?谁玩过这个游戏?请两名同学上来进行吹泡泡比赛,下面的同学仔细观察,并进行想象,泡泡像什么?想得越多越好。”学生的情绪顿时高涨起来,课堂学习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像五颜六色的气球”,“像天空中的宇宙飞船”, “像小灯笼”,“像一串糖葫芦”,“有的连在一起像数字8”,“像天空中的飞碟”……这样,通过孩子们所喜欢的吹泡泡这个游戏,形成了良好的创造性课堂气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打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闸门。接着,老师又进一步让学生想象:“如果把这些泡泡当作人来看,能编出哪些故事题目?”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就连平时不爱动脑筋的学生也来了精神,最后再让学生进一步想象:“这些泡泡会到哪里去,干什么?”“泡泡儿子千里寻母”,“泡泡公主星空旅行”,“泡泡国王沙漠历险”,“泡泡兵团大战”……三个问题一个比一个深入,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发散性思维,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此外,根据同学表演动作猜职业、根据图形观察判断等活动项目,也都使学生兴致勃勃,心驰神往,久学不倦。既培养了观察、分析、记忆、思维、想象等一般能力,又训练了思维的广阔性、发散性、敏捷性、流畅性、新异性、批判性、独特性和探索性等创造思维品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用激励式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其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从而形成滋生创新意识的土壤。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学生具有强烈的成功愿望这一心理特点,不断地给每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多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
总之,创造活动课的课堂教学,应力求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竞争的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的兴趣,培养学生乐学的情感、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克服困难的意志、自信的性格、合作的精神等。通过眼、耳、口、手、脑的综合训练,增长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此外,根据同学表演动作猜职业、根据图形观察判断等活动项目,也都使学生兴致勃勃,心驰神往,久学不倦。整堂课,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思考积极,发言踊跃,活动频繁,有做、有看、有想、有听、有说、有议,既培养了观察、分析、记忆、思维、想象等一般能力,又训练了思维的广阔性、发散性、敏捷性、流畅性、新异性、批判性、独特性和探索性等创造思维品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多用激励式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其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自信是学生主动参与、获得成功基石。教师多用激励式评价,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从而形成滋生创新意识的土壤。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学生具有强烈的成功愿望这一心理特点,不断地给每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多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
在创造活动课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及时激励学生。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及时评价,用简短而富有鼓励性的语言:“你说得不错!”、“讲得真棒!”,“真是聪明的主意!”、“你真了不起!”、“你的想法真奇特”等激励学生。这种激励式评价,能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我真行”,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相反,当学生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不要着急,慢慢说”、“教师相信你明白了,一定能说好”、“这回讲得真不错”……使每一位学生经过努力,都有机会体验到品尝胜利果实的喜悦。特别是当学生发表的见解错误时,教师不应该马上否定,而应该延缓评价,让其他学生补充意见,从而使有错误的学生从同学那里明晰正确的答案。这样做,学生没有心理压力,问题也照样能得到解决,自信心不会受到损伤。课堂学习始终保持自然而且活跃的气氛,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精神才能产生和发展。
总之,创造活动课的课堂教学,应力求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竞争的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的兴趣,培养学生乐学的情感、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克服困难的意志、自信的性格、合作的精神等。通过眼、耳、口、手、脑的综合训练,增长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