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幼儿欺负行为表现特点的认识 李芙蓉
浅谈对幼儿欺负行为表现特点的认识
--以广元市利州区北街幼儿园中班为例
◎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北街幼儿园 李芙蓉
摘要:有关学前儿童欺负行为表现特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前儿童欺负行为发生的频率、随年龄变化的特征、性别差异、学前儿童对欺负行为的态度和行为反应等方面。本文以广元市利州区北街幼儿园中班全体幼儿为调查对象,探讨幼儿欺负行为的终止方式、被欺负幼儿对欺负行为的反应、有欺负行为幼儿的一般行为表现等几种表现特点。
关键词;幼儿;欺负行为;表现特点
一、幼儿欺负行为的终止方式
本文在参考国内外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将欺负行为的终止方式概括为为他止和自止。他止包含教师的制止,同伴制止,其他方式制止。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图1.1幼儿欺负行为终止方式统计
由上图可知,教师的制止是最主要的终止方式,这是由于教师本身具有引导性和权威性所决定。幼儿在此年纪自制力尚未得到很好发展,主要是靠教师的积极帮助。教师在幼儿心中的形象较权威,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直接引领的作用。一旦当幼儿做出欺负行为,教师自知幼儿缺乏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便直接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引导。幼儿园的教师大多比较警惕,对幼儿的安全问题较为重视,又知幼儿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渡过的,这意味着老师见到欺负行为的机会较多,对此进行干预的机会也较多。教师制止相对于同伴制止,干预的范围更广。教师可以对幼儿在课上、课后的欺负行为行为重视及进行干预,而同伴通常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制止幼儿的欺负行为。
同样由上图知,同伴制止是一种重要的终止方式,但少于教师的制止。其实在实际欺负行为中,同伴制止的次数应是多于教师制止,但由于幼儿思维、语言表达以及身体各方面发育有限,不能很好地使同伴的欺负行为停止,未能将制止的行为等同于成功的终止方式,所以还是教师和的制止直接果断。
自止又是少于上面陈述的两种方式,这是幼儿自身情绪不稳、难以控制自身行为所决定。
二、被欺负幼儿对欺负行为的反应
图1.2 被欺负幼儿反应方式的选择统计
由图可知,大部分幼儿在受到欺负后,选择向老师报告,部分幼儿选择告诉家长,而告诉同伴和谁也不倾述的较少。
之所以选择告诉老师,是因为能够使欺负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受到直接的批评,而且大部分教师通常会选择以此事件为例,在全班幼儿面前进行批评教育,给其他的欺负者一个警示作用,这不仅一定程度上使欺负者反思自己的行为,也抑制了其他欺负者的欺负行为。被欺负幼儿很多都意识到这点,所以选择这种直接的方式。而也由于,在幼儿园里,老师是幼儿最信赖、愿意依靠的“家长”,所以不管发生何事,第一想到的就是告诉老师。
选择告诉家长的幼儿通常比选择告诉老师的幼儿稍内向,希望通过家长的力量间接使欺负者受到批评。但家长相比教师,没有拥有对其他幼儿的直接教育能力,所以大部分幼儿还是愿意选择告诉教师。
选择告诉同伴的幼儿往往害怕教师和家长的权威,不敢告诉他们但又想找人倾诉,所以朋友变成了他们最亲近的人。只是这部分幼儿更少,大多数幼儿还是希望欺负者能受到批评。
选择暗自承受的幼儿大多孤独、自卑,心中的情感不愿过多与人袒露,他们在学习和交往中也存在障碍,但这部分有“抑郁症”倾向的幼儿更是少之又少。
笔者也发现,受欺负幼儿在看到欺负现象发生时,会呈现出以下特点:
图1.3 幼儿看到欺负现象时的反应统计
由图可看出,当幼儿看到欺负现象时,出现最多的反应方式是向老师报告。这和此阶段幼儿移情能力的发展密不可分。
三、有欺负行为幼儿的一般行为表现
通过对中班所有有欺负行为的幼儿的行为观察,以及与各班两名主配班教师的交谈,笔者发现这些幼儿一般具有以下一些表现:性格暴躁,情绪时好时坏,容易动怒,遇见不如意的事,会出现激烈的行为,如喊叫、扔东西、以头撞墙等,还有的幼儿情绪更加不稳,常常伴有屏息发作,即扯着嗓子号哭之后,呼吸短暂停止,严重时腿部、手、面部产生痉挛现象。除此之外,这部分幼儿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稍不顺心,便向同伴进行身体攻击,比如推人、踩人、打人、咬人等,常常不听家长和老师的教诲,常常吓唬比自己能力弱或者比自己年纪小的幼儿,喜欢抢夺别人的玩具和图书,平日的言语也较多,喜欢别人听从自己的看法,争强好胜,当别人不顺从自己时,便是顺口脏话,骂人。
参考文献
[1]刘爱云.浅析2~3岁幼儿的家庭教育[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02):23-24
[2]纪林芹,张文娟,张文新.学校欺负与同伴背景的关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01):88-89
[3]李蒙蒙.教师对幼儿欺负行为的潜在影响及教育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03):22-23
[4]刘明,邓锡平,桑标.儿童心理学理理论与社会行为发展关系的初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02):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