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实效性探讨 钟丽萍
阅读教学实效性探讨
◎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东鹿小学 钟丽萍
内容摘要:随着合作能力在现代人基本素质中地位的凸显,合作学习已成为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一大“亮点”。然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土壤中诞生的合作学习及其一整套理论和技术不能在中国国情下找到立足点:其中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效更是首当其充。惟有实效合作才能够真正为我们所用,新课程理念才能在这样一个个实质性的变化中深深扎根于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阅读教学 合作学习 实效性
会学习,会合作,能创新,这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具备的素质,是这一时代的强音。课堂教学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为学生营造交流,竞争与协作的立体空间,是素质教育的要义所在。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改大潮席卷大江南北并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势态。在新课改形势下“合作性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成为教改的主流思潮,其重要性、必要性自不待言。为此,本文就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的内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的现状及分析;如何提高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效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内涵
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在西方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1806年传到美国,美国合作学习专家尼尔戴维森曾提出了合作学习的七个要点:(1)小组合作完成,讨论、解决问题;(2)小组成员面对面交流;(3)小组中合作互助的气氛;(4)个人责任感;(5)混合编组;(6)直接教授合作技巧;(7)有组织的相互依赖。在美国的小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且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实施操作方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国推行素质教育进程中,合作学习已成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小学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能力,个性以及认知倾向,思维方式等,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教师有计划地指导,调控下,小组成员间展开互相配合,互相帮助的合作学习,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二、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现状分析
合作学习如一缕春风吹进了语文课堂,语文教师都想抓住《新课程》中“合作”这一亮点,使课堂充满生机、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并有所创新。生生、师生之间交流增多,距离拉近,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这是非常可喜的。但稍注意,我们也会发现合作学习中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1)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隐含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在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的“满堂灌”、“满堂问”的做法确实已经大大减少了,学生活动、小组讲座变得频繁起来。但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由于接触时间不长,因此在小组合作中会出现许多困难和问题,尤其在一些公开课上,“合作”的意义完全变了味:有的教师为了让小组活动之后的交流更顺利,与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吻合,在小组活动中,利用巡视的机会,通过一些简单的提问,将自己所希望的结论有意识地暗示给学生,甚至趁机安排一些“尖子”生汇报讨论结果。这已成为一些教师驾驭课堂,上好公开课的“秘密”。
这样的课堂,从表面上看:学生积极主动,教师放下架子,参与其中。但这“秘密”的背后却是教师过早介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而介入的目的是将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和结果引导到自己的预设教案上来。这无形中流露出教师让学生为自己或教案服务的思想,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和权利,也使得学生的探究活动不真实,不自然。
(2)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形式”主义严重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许多教师在课堂中尝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每课必有。我们经常在课上听到“下面请同学们互相讨论”,“接下来请前后四个同学一组合作”等等。似乎出现了一节课中没有小组合作学习就不是一节好课的定论。
其实,小组合作应该是在学生个体无法完成或个体不能有效完成任务时,或者是学生自己的想法有待于与他人讨论,自己的感受收获有待于与他人分享时才应出现。合作只有在必要时出现才好。一味地强调小组合作,学生不仅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缺乏自我感悟体验的过程,严惩的流于形式,出现散慢、随意,表面热闹的课堂气氛。长期以往,势必使学生丧失独立人格,有悖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观念。
(3)重“议”轻“思”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种人人参与、组织互动,竞争合作,常常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切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但是时下不少教师曲解合作学习,使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活动,但无激情;有思维,但无智慧。有些教师出示问题之后,马上要求学生讲座合作,并没有腾出一点时间让学生个体进行思考,致使部分学生不动脑筋思考,讲座不深刻,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4)放任自流
有些教师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自由地、开放地学习,而忽略了教师的“导航”。殊不知,如果学生失去了教师的“导航”,就很容易偏离学习重点和难点的“航线”,马为一艘失控的轮船漫无目的地行驶。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或者说它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有理论方面的,也有实践方面的。这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扎实的实践研究,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如何提高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效性
1.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合作中张扬个性
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还学生真正的读者地位,卢梭说:“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打碎了。课堂不是机床,只是把学生冲压成某种质地的基件;课堂不是作坊,只是把学生塑造成某种形式的陶坯;课堂更不是流水线,只是把学生组装成整齐的产品,课堂应当因材施教,注重个体灵性和情感的涵养,成为发酵创新思维的工场,课堂应当因人而变化,注意个体悟性与理性的开启,成为丰富创新能力的武库。”学生阅读文本是探究与创作的过程,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感悟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感受,敏锐地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张扬个性。
由于受历史、传统、环境等文化背景的影响,加之学生本身的个性、学识、气质、情趣的不同,常常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呈现出千差万别,色彩斑谰的审美情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创设足够宽广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地翱翔。
2.精选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它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使各小组成员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但并不是说,所有学习内容都需要合作,而应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学生个体都无法解开的疑点,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内容。
这里一个孩子单独依靠已有的认知水平是不能解决全部问题的,此时就需要合作。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组员都先动用了自己的知识储备,通过启发、交流、知识共享,使一些原来相对于自己比较模糊的知识转化为清晰的,明白的,既提高了自己的认知水平,也使整个小组的认知水平提高。
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要选择适合学生认知水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3.恰当选择合作学习的时机
学习是个性直接面对材料,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对语言的感悟来解读读物,有很强的独立性,“学趣于思,思源于疑”。教师的分析讲解所不能代替的,同样任何小组合作形式也无法代替。所以,有实效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只有在充分独立学习思考之后,才会产生这种欲望时,小组学习的出现就为学生畅所欲言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与个体学习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教师不应出示问题后,便要求学生立即展开合作,讨论,而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对所提问题有充裕的时间来思考。当他们在心求通而未能口欲言而不能之际,再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在组内交流各自的看法,并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丰富、更全面?最后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样做也给不爱动脑筋思考或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益。
4.教师为学生的思维指明方向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在合作学习,教师此时应干些什么呢?是该像一位领导似的来回巡视学生合作的情况,还是深入到各合作小组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定位:“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的学习伙伴……”教室不再是教师一统天下的讲堂,不再是知识搬运的中转站,教师是整个学习活动的策划者。
(1)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师仅仅是学生的组织者
还学生学习的主人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引导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组际交流,创造出巨大的空间让学生朗读、交流、感悟、汇报、总结。从整
(2)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的教学语言、组织语言、评价语等都要相应地转变和锤炼,使之更具引导性,激励性和鼓舞性。教师只有亲自参与到各合作组中去,才能更贴近学生才能随时关注和掌握到各小组合作学习的进程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调控,同时给予巧妙点拨的导向。事实表明,有时教师短短的一句话,一个个简单的手势,就能把学生从思维的误区中拉出来,让学生“顿悟”使之豁然开朗。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互相合作,组与组之间相互竞争,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又挖掘了个体学生潜能,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