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三线合一”教学研究与实践 马广春 魏秀玲
初中思想品德课“三线合一”教学研究与实践
◎ 山东省临朐县七贤中学 马广春 魏秀玲
在社会呼吁义务教育学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倡导规范办学、开足开全课程的今天,面临初中思想品德课课时减少,学生厌学的现实,怎样上好初中思想品德课?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们结合学校和学情,在思品课堂教学中探索实施“三线合一”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
所谓“三线合一”教学法,是指情境线、活动线和德育线统一于课堂教学始终,共同构筑立体化育人空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以生活案例为切入点,力求让学生在情境感悟和活动体验中,提高价值判断能力和道德践行能力,回归思想品德课“育人”教育原点。这一教学法在三个方面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进行了改革创新:第一,捕捉身边的事例,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处事的原则。第二,用好时政材料,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亲社会行为。第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将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布置实践性作业等形式参与社会实践,亲身体验 ,培养能力,提升思想境界。
1.创设情境线。情境教学是思品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目的就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润泽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智慧,提升学生道德素养。情境教学包括情境导入、导学、导练、布置情境作业四个教学环节。
在九年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教学中,我们用自己拍摄的四副照片导入:家乡河弥河的千疮百孔、农村垃圾乱扔现象、农村焚烧秸秆现象、全福元超市拥挤现象。并出示以下几个问题:从这些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为此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从而让学生带着兴趣和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在七年级上册《告别依赖 走向自立》教学中,我们设计“一分钟讲自己的自立故事”环节,通过学生自己讲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并明确教学目标。
2. 组织活动线。立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进行多层面的教学活动策划,给学生提供多种自主思考、交流、感悟、体验、参与的机会和空间,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道德体验,激发道德情感,落实道德行为。
在八年级上册《合作使生活之路更宽畅》一课的教学中,为提高学生对合作意义的感性认识,我们设计了两人各用一条腿夹球走路的游戏活动,看哪两个人在球不落地的情况下走得快、走得远。从看似简单的游戏活动中,学生体会到合作对于事业成功的重要意义。
在八年级上册《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教学中,我们在与家长沟通的前提下,布置“亲子家书”作业,说明活动的目的,取得家长的支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念给父母的一封信,有的学生一边念一边流泪。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活动成为串起体验和感悟的载体。
3.贯穿德育线。德育线是思品课的灵魂。思品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育人。通过思品教学,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处事的准则、践行的规范等,让“明理”、“激情”、“导行”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在学习从一般违法走向犯罪的案例中,认识到增强法治意识,杜绝不良行为的重要性,从而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一年一度开展的清明祭扫活动中,通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之情;让学生走入大街小巷,体验清洁工的生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不再乱扔垃圾,增强了环保意识。
情境线是活动线的基本载体,活动线是情境线的有效延伸,德育线则是二者的终极目的。这三条线贯穿于初中思品课堂教学的始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达到思品课教学的最终目的。
在课堂的导入环节,选取视频、案例、歌曲、诗词、小品、游戏等符合教材内容,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材料导入新课,既能打动学生,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在学习新知的环节,老师选用鲜活的、典型的、符合教材的背景材料,设计基础性和发散性问题,让学生阅读、分析、判断、总结、概括解决问题。以情境材料为载体的学习,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枯燥的讲解,在强化知识巩固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能力。在课堂达标测评和拓展提高训练以及布置的课外作业中,也力求做到所选材料的情境化。既使是客观性训练题,题干也必须是情境化的。情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学会在情境学习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七年级上册《知法于心 守法于行》一课教学中,我们设计以“小俊”为主人公的三个故事案例,并结合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辨析。
故事一:都是手机惹的祸
14岁的小俊,非常羡慕别人有苹果手机。一天,一个小伙伴告诉他,有一个人偷了一个苹果手机,暂时放在附近楼房的一间工具间里,约他去偷拿回来。他们就真的把手机偷回家了。不久,警察叔叔就把他俩带到了警察局,警察叔叔问小俊为什么偷手机,他理直气壮地说:“偷小偷的东西不算偷。”
思考:1.小俊的行为违法吗?为什么?
2.“偷小偷的东西不算偷”,说明了什么?
故事二:闯红灯的教训
今天放学后,小俊骑车往回赶。因为妈妈生病了,他骑得很快。到一处红绿灯时,此时红灯亮。他环顾了一下四周,见 (下转第16页)
(上接第14页)无车辆行使,就径直冲了过去……恰巧,一位交警叔叔在巡逻,把小俊拦住了,并对他进行了说服教育。
请你猜测一下,警察叔叔跟小俊说了些什么?
故事三:影院遇险情
周六,小俊想去看一场电影放松一下。当他走到影院附近一拐角处时,一名同校高年级学生把他拦住,强行从他口袋里搜走了50元钱。此时小强非常愤怒……
小记者访谈:小俊可能会采取哪些不同的方法来应对这次勒索事件,并可能导致怎样的后果?
通过情境案例引导学生活动,在思考和辩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学生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实现了我们的教学目标。
在情境导学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多思、多说、多做。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讨论、辩论、访谈、调查等形式,让活动成为课堂的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结合课本知识,我们组织开展了“论网络的是与非”的辩论赛、“构建安全校园”演讲比赛、“祖国在我心中”国旗下的讲话、撰写“我为低碳经济做贡献”小论文、“弥河今昔”调查报告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既强化了所学知识,又提升了能力。
在实施情境教学和活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对学生的励志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树立法制观念,增强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如在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时,在“情境导学,分析问题”环节,我们给学生提供“老太太摔倒,三少年积极救助,却遭到老太讹诈”的视频故事,目的是引发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学会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但是,这部分的教学目标必须靠有效的课堂活动才能落实,因此,我们接着设置课堂辨析活动,老人摔倒应该扶还是不扶,请阐明理由。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都积极的参与课堂讨论。通过辨析活动,学生明确了承担责任的意义和需要付出的代价以及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学会了在是非面前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就是“活动导学,达成目标”环节。同时,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主旨都是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促进学生由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新教学模式的创建激活了课堂,激活了学生,彰显了品德课的育人功能。
“三线合一”教学法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师生角色也发生了根本转换。学生在广阔的生活舞台上,通过亲身的体验,真正提高了综合素养和能力,在思想上受到洗礼和教育;教师由“主讲”变为“主导”,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学”;学生由“启而不发”、“导而不行”、“互而不动”变为抢答问题、主动释疑、畅谈收获,把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了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