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关键问题剖析 郝琳

    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关键问题剖析

    ◎   新疆和田县英阿瓦提乡中学   郝   琳

    摘   要:伴随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正在逐步开展。在课改实际推行过程中,需主抓关键问题,切实提升课改时效性。本文分别从转变观念、内容选取与组织、学术讨论与教师研修等方面,探讨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  课程改革;  策略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在充分进行历史研究,经验总结、实地调查及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总体构建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大致思路与架构,多针对当前中小学数学课程结构当中普遍存在的过度注重学科本位,过于重视课程内容当中的“偏、旧、难”的片面倾向,过于强调机械训练、死记硬背及接受学习等弊端,至此,需提出全新需求,来对教学新课程进行重新设计与建构。伴随数学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我们需深入反思内藏与改革当中的诸多重大问题,以便改革能健康、全面的开展,更好的落实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 观念转变为核心

    观念的转变往往实现于行动与不断反思的过程当中,并非一蹴而就。所以我们需在转变观念的进程中,始终秉承如下三点:对过去反思、对未来展望与对现实关注。就对过去的反思而言,实际就是吸收以往的优秀传统,对过去的经验教训予以总结。相关研究指出,我国的基础教育乃为赢于起点,但输于终点,质疑于打好的基础,那么过程便为输的根源,在过程中检讨,那么观念便成为反思的重要流程与核心问题,对以往指导教师在行动过程中的一些观念给予深入追求,其症结既为过度的功力观所致,在表现形式上,即为过分关注应试,而对师生教与学的行为造成了严重束缚,在某种程度上,也就会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也就无法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效展现出来,就对现实的关注而言,就是基于现实框架,反思我们是通过怎样的途径与方式,来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的,那些数学知识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

    二、 内容选取与组织为主体

    在选取与组织新教材内容时,需始终秉持如下几点:(1)重视素养性。设置数学课程时,需立足于全体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数学课程改革的所有活动,均需以此方面为轴心而开展。(2)体现重要性。需将学生最为需要、最切合学生实际、对学生知识掌握与获取最具有促进作用的内容,以一种相对灵活的方式,融进教材之中,使之成为整个教材的核心。(3)保持连续性。对于数学知识的呈现而言,始终有着其内在的规律性,在组织学的知识时,需反复思考合适并且以何种方式来完成,将最好的东西以最恰当合宜的方式教授于学生,此外,还需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关系处理好,处理好归纳、类比于迁移的关系,在连续的基调下,不断创新与完善。(4)反映稳健性。对于数学课程改革力度而言,需做到全面而又慎重,尤其是在传统数学课程当中已或成功的方面,需对获得成功的原因进行总结,然后将其继承,不可急功近利。内容的选取与组织,乃是伴随时代的发展而又随之进化与演变的,对于此些工作而言,能够在数学动态化过程中得以体现方为重点,并且还需体现于教师的日常工作当中的各个环节,如课堂教学中对一些问题灵活化处理,实质与学生发展更好适应,另外还有教学方案的设计等,在进行内容创新时,还需做到组织创新,以指为辅,相同的教学内容,如若组织形式不同,则会呈现出不同的教学效果,如何以一种清晰的方式,将知识的本来面目展现在师生面前,十分必要且关键。

    三、 学术讨论与教师研修为保证

    学术讨论与教师研修乃为整个数学课程改革当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学术讨论而言,此乃广大教师以一种课程建设者的身份,在数学课程改革中予以参与,对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研究与讨论。开展有目的性、计划性及有意义的学术研究与争鸣,不仅能够提升广大教师对数学课程改革的认知水平,将其中隐藏的一些模糊不清的问题澄清,从内心深处感知数学课程改革的重大价值与丰富意义;而且还需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上,不断完善数学课程标准,构建一批与当今社会教育事业发展相符、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核心力量。通过开展学术讨论,能够强化专家与一线教师之间的沟通与联系,通过开展讨论活动,相互倾听与了解对标准的看法与建议,深入了解数学课程改革中教师所遇到的现实困惑与问题,深入了解数学课程改革中教师所遇到的现实困惑与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与排除,如当前数学课程实验中普遍存在着“马太效应”,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式”呈现严重的形式化,另外,还有家长对课改的基本态度等,基于理论与时间方面,均会产生一些比较好的解决方法与方案。基于问题研讨,从中切实吸取合理的东西,然后进行反复提炼,最后总结升华,不断完善数学课程建设。此外,自我进修、教研室活动及亟需教育乃为教师研修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同时也是教师必须搞懂、吃透课程标准的基础前提,在设定教师研修内容与方式上,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的教育理论、数学教学观、数学观及现代数学知识等,积极营造一种有助于提升自我的优质文化氛围,使广大教师在积极的教学实践中尽快参与到课程改革之中,做到边学习、边实践与边提高,促进中小学数学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现今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这在较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数学教学改革的合理化、全面化。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要积极转变观念,做好内容的选取与组织工作,积极开展学术讨论与教师研修,多管齐下,推动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实质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攀峰.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二十年的回顾与反思【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0(5):33-37.

    【2】杨高全.从数学课程标准看我国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J】.湖南教育,2002(6):33-35.

    【3】屠天源.当代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述评【J】,现代教育管理,2007(10):104-107.


    点击次数:112  发布日期:2018/7/19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