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化初探 颜娅辉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化初探
◎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兴平镇小学校 颜娅辉
一、巧设引人入胜的开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讲课伊始,教师巧设一个引人入胜的艺术开头,吸引学生认识的兴趣和情感,启发引导学生思维,以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人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是实现教学整体艺术效应关键的一步。如作文指导课《时钟》,教师一上课就用幻灯片出示谜语让学生猜,当学生略加思考猜中谜底后,老师悄悄地按动遥控开关,使橱窗里所有的时钟齐声鸣响,顿时教室里充满了悦耳、动听的时钟报时“交响曲”,学生兴趣油然而生,个个睁大眼睛注视老师徐徐拉开帷幕的小橱窗,惊喜地欣赏八个造型别致、形状不一的时钟。接着老师揭示课题,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观察时钟。课伊始,趣即生。这样的开头采用与往常上课不同的方式刺激学生,让学生在声响优美的刺激下,津津有味地观看今天要训练观察的对象——时钟,其作用绝不止于在作文课开讲时引起注意,而是充分地激发学生对作文课的兴趣,为下面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创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 创设耐人寻味的结课
创造艺术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必须创设具有艺术特色的结课。如教《老水牛爷爷》一课,教师在下课之前,用一段描述总结全文,使学生对老水牛爷爷的认识升华到一定的高度。正当学生听罢对老水牛爷爷无限崇敬之情油然倍增之际,教师从抽屉亮出一本小说——《黎明的河边》并告诉学生,今天所学课文是摘录书中的一个片断,峻青爷爷在小说中还生动描写有关老水牛爷爷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借去传阅。下课铃一响,可以想象学生争借小说的情景,此类结尾设计是为了要给学生造成悬念,留有余味。这样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还继续向课外有机地延伸,学生在课外仍然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去积极探索未知世界。
三、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艺术化的课堂教学结构,需要能够充分反映艺术性的教学手段。而这种艺术手段的优化组合,将会为课堂教学产生高效低耗的效应创造得天独厚的条件。只有探索教学手段运用的艺术性,才能使学生从进人课堂开始,就仿佛徜徉语言形象的园林之中,或信步漫游,或曲径探幽,得陶醉之情趣,尽求索之愉悦,走上一条到处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道路。如教古诗《鹅》一课,首先,教师让学生边听配乐小故事(自制骆宾王在池边观看白鹅戏水情景后写诗的故事录音),边观赏色彩鲜明的投影片(白鹅戏水图),激发兴奋愉快的学习情绪,进人诗歌所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所描写的自然界的美。其次,采用“以图引学生字新词”法,指导学生理解“项”“歌”“浮”“红掌”“清波”等词义,接着看图说话,理解诗句的内容,跟录音进行朗读训练,跟老师边背诵,边表演(站在原位做比较简单的动作)。最后,看录相(配有古诗朗诵和歌曲的白鹅戏水专题片断)进行欣赏。课堂教学过程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热烈的情绪,最终的目的是理解作者笔下美丽的荷塘景色和白鹅悠然欢歌的情景,领会诗歌的语言蕴含和作者热爱生机勃勃的自然界的美好情感。
由此可见,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合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课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不但可以改变过去呆板、单一、平面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丰富、新颖、多面、立体,而且可以实现使学生的精神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舞动起学生想象的翅膀,引发创造天赋的目的。当然,在使用多种多样教学手段时,还要注意它的科学性,要掌握选择标准和优化的原则,严格防止单纯追求形式,耍花架子。
语文教材的语言具有绚丽多彩的特点,给语文学科教学语言的丰富多彩提供了宝贵的前提。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语言的精练性、启发性、节奏性、情感性、思维性和趣味性,把自己变成一支歌,变成一部抒情诗,以充沛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就能使语言的魅力产生定向、维持和内驱等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