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怎样进行合作交流 邓素兰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怎样进行合作交流
◎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兴平镇小学校 邓素兰
合作交流是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充满生命力的过程。让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在自主探索、亲自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在实践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集体中培养起共勉共进的合作意识。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而且可以加强集体的凝聚力。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加强合作意识,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我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营造和谐氛围,引导主动参与
实验证明,课堂教学中民主、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会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到学生中间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已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在合作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看法,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解放感”、“轻松感”,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才能大胆提出问题,畅所欲言,集思广益,逐步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功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才会产生特有的效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参与热情
北师大教材,编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科学精美,生动细腻大方,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尝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充分挖掘可利用的因素,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引发他们观察体会这些情境所展示的内容、方法、步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将学习内容问题化,通过问题情景创设,来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产生合作学习的冲动和热情。
三、合理处理教学内容,提高合作学习效果
学生毕竟知识有限,让他们自己探究,自己讨论,这样的讨论对学习效果不会很好,反而会造成不必要的错误,还得靠教师来纠正,不如开始就给他们正确的知识。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影响课堂合作的气氛和效果。如设计学习问题坡度太陡,知识过于复杂、难度高,学生接受不了,无法合作学习。反之,如果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也没有合作的必要,不要为了合作而合作。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问题的设计应难度适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分散难点。使学生在每一课的学习中,有一定知识坡度和难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学生“动”了起来,没有“旁观者”、“怠情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合作分析、讨论”图形结合,形成知识。合作的成功体验使他们学有兴趣、轻松愉快。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合作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实践,乐于交流合作,在平等、宽松、和谐的民主合作气氛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经历成功的体验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在交流合作过程中,既可看到自己的长处,也发现自己的学习潜力,从而更加努力,更有信心投人学习,教师对课改也充满了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