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毕丽丽:有效教学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探究

    有效教学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探究
    ◎ 河北省大城县广安镇初级中学 毕丽丽
    “有效教学”已越来越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词,而且,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在不断地探索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高质及创新。笔者自2010年承担了河北省“十一五”教科规划课题《中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研究》以来,带领教科研团队搞实验,深入钻研、积极探索有效教学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两年来,颇有些收获,与同仁们分享。
    一、从主体(学生)出发,立足主体,依靠主体,为了主体
    新课程改革最基本的一个理念, 就是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记忆知识的权利,还要充分尊重学生提问、深思的权利,想象、创造的权利,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分享教育资源的权利等。也就是以语文为本体,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自由学习的时间,用简单可行的导学案,唤醒和激励学生亲自去接触、体验文章。教师保持“无为而教“的自我克制,让学生结合学案,通览全文,初步感知,并利用工具书或参考资料初识文字内容,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自行解决"学案"中的问题。语文教材本身就蕴含了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学生通过导学案,去读、去品、去感悟,可以充分挖掘这些“快乐的宝藏”,使他们产生广泛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形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在无形中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有效性。还可以尝试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自主编制。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讨论,看看谁编制的导学案最有价值,最值得应用,以此调动广大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善思质疑的好习惯.让学生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强加给自己的任务。学生亲自体验导学案编制的过程,更具有针对性、更好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教师还应发挥以导学案促诵读的作用,通过诵读,学生能很敏锐地读出哪个字用得妙,哪个词用的传神,哪个字多余,哪个词别扭。这也就表明,诵读强化了学生的语感,学生通过诵读,走入了文字的深处,触摸到了文字的血脉,抵达了文字审美,进入了语文学习的佳境。学生自己沉浸在涵泳的学习状态里,获得阅读体验和语感积淀。文本与人本的和谐交融,才支撑起语文教学斑斓广阔的创造天地。
    二、从”文本“出发,因材施教,达到认知学习与情感学习相统一,能力发展与态度培养相统一,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相统一
    教材文本是教学之本。一切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当立足于它。只有深入发掘教材文本资源构成的这些教学内容,让学生贴近教材文本,引导学生在教材文本构成的语文世界里领略语文的美,体悟语文的奥秘,从而扎扎实实地学好语文。
    以诗歌为例,体会文本之美。例如在讲《乡愁》时,我首先指导学生捕捉诗歌中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并分析出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依次是:依恋、爱恋、悲伤、期望。学生初步理解了诗歌的内容,下一步就是感知文章的意境美,我播放了一曲《乡愁》的歌曲,歌调低沉、凄婉,给人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学生渐渐投入到这种情景之中。此时的课堂就是一个磁场,磁场的中心就是诗歌的意境,教师、学生就是组成这个磁场的元素。我恰到好处的把握时机,饱含感情的描绘诗歌所呈现出的一幅幅优美哀伤的画面:由诗人少小离家的母子分离到长大后出外谋生的夫妻分离,到后来的母子死别再到海外居住游子与大陆的分离,教师的情感逐渐增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也逐渐递增,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我用自己的情感感染着学生,让学生的思绪在音乐的伴随中,跟随者我的讲解驰骋翱翔,一幅幅感人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展开,从而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此时,人与诗相融合,我与学生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真真切切的感悟到诗人那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无尽的思乡之情,达到诗我合一的境界,这时,也正是整堂课的高潮部分,在这种情境下,诗歌的教学水到渠成: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学生体会的淋漓尽致。文学素养,语文能力得以提高。
    三、从实践出发,拓宽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充分实践,主动实践,有效实践。生活处处是语文,要倡导学生把课堂上的语文和生活中的语文结合起来,阅读的有效教学就不单单局限于课堂上了
    语文学习不同于其它学科,要学好语文,仅仅靠课堂中学到的一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课内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课内学到的知识要到课外的活动中去理解、消化,并形成能力。所谓“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鉴于此,我校开放图书室,鼓励学生拓展课外阅读。学生在选择课外阅读时,教师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给予指导:譬如初一学生可推荐《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等趣味性较浓,浅显易懂的作品。到了初二阶段,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巴尔扎克、莫泊桑、欧享利等世界著名短篇小说作家及一些作品,如《项链》、《麦琪的礼物》、《羊脂球》等,到了初三可推荐鲁迅、余秋雨、林清玄等人的作品。如:《朝花夕拾》《文化苦旅》《桃花心木》等。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熟读深思,这是阅读过程的深化。苏轼说:“旧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若只读书不思考,那么即使学富五车也只能成为两脚书橱,毫无用处;而凡是能读书又能思考的人,最终才会有所创造。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阅读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融入自己的思考。做到了这两点,那么阅读中自然而然就能激发我们质疑、联想、判断、推理的能力,就能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我校成立里语文报社,定期出版各年级的语文报,以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勤于写作。结合当前热点、时代背景创设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版块如:美文采摘、名言警句、时尚潮流、热点话题等。备受学生喜爱,投稿量每日剧增,稿件质量也逐渐提高。在阅读与写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能力获得了发展,生命视界得以开阔,精神世界得以超越,人格修养得以完善。
    语文教学博大精深,教海无涯,研者无休。我们耍深入探究落实有效教学的措施,从而改变学生学习语文的感受,改变学生阅读学习的方式,提升语文学习的智慧含量,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注: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中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研究”的研究成果。

    点击次数:54  发布日期:2013/9/1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