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举:浅谈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
◎ 陕西省定边县周台子学校 赵世举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教师的热情高涨,有信心把语文工作做好,但仍存在困惑,我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课堂是进行教学的主战场。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已有一段时间了,其贯彻落实及目标的最终实现,还取决于语文课堂。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语文课程标准不至于只是纸上谈兵,而能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得以落实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呢?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浅见,与各同仁共同探讨。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生本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的实质是开放性教育,核心是“生本意识”,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习应成为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尽快完成自身的角色换位。教师对学生不能盛气凌人,应善于倾听,善于理解,善于走进学生心灵。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教学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是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辨识,共同提高。教师角色也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个体发展的引路人。
二、启迪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与探究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不仅要备教材,关键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就学生成绩水平不同,分类指导,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给予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使课堂气氛活跃、和谐,鼓励学生创新。
自主学习是学习方式的首要条件,缺少了自主,就无从谈及合作与探究。没有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新课标就成了花架子,一切都会落空。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语文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的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模仿、尝试和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日常教学中,就是应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学习课文以问题形式出现,或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就是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班情、学情,提出切合实情的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究,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享受成就感。
合作学习,是目前中外教育界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学习策略。小组合作是语文学习中互动合作的主要形式。教师要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扎实开展好互助合作学习活动。在合作成员间要明确学习目标,团结协作,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难点、重点、疑点问题,从而使每个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与收获。
探究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深层形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学科内容和现实情境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的课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去解答课题,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得到情感上体验与态度上的自我修正,培养自己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角,开展现疑、析疑、辨疑,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去感受、去收获真理,同时,获得学习方法、科学治学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去获得成功的快乐或者失败的刺激。教学由问题的解决产生更深层次问题的循环,教学成绩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
三、注重激励性评价的实施
面对学生,我认为鼓励和学生自身成功的体验是其成功的关键。考查学生智力、学习能力、态度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我发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保证。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较之智力、基础更显得重要。家庭教养、经济条件相近、学习成绩相当的一批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后,由于自身学习能力、所持学习态度的积极程度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差异,往往导致学生成绩的天壤之别。
教育在育人。倡导终身学习是未来社会必要的是良好的素质,学习能力的培养,积极学习态度的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显得尤其重要。这也是新课程理念要求于我们教师必须完成的使命。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氛围中,学习成绩好和能力强的学生,在自己掌握了学习内容之后,就会积极帮助其他学生。而学习成绩较差一些的学生,由于集体荣誉、合作精神以及自尊心的作用,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习,以保证自己不因成绩不理想而失败、掉队,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亮点。在激励性评价中,让每一个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正确认识自我,激发其上进心。这样,全体学生会共同进步,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总之,语文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学得聪明一些,灵气一点,当然,新课程所蕴涵的新思想、新理念,也给我们前所未有的冲击,给我们带来困惑,但新课程所构建的理想未来,正是需要我们带着困惑去实践,去探索,去创造。其实,创造新课程的过程也是发展我们自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