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井英:谈语文教学中实施有效阅读的教学策略
谈语文教学中实施有效阅读的教学策略
◎ 河北省大城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纪井英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目标是:通过阅读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创建多向互动的阅读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立自我阅读的计划、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如何高效实现这些阅读教学目标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注重阅读兴趣培养,发展良好阅读情感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成功阶梯和内在动力,兴趣孕育着愿望,兴趣滋生动力。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阅读是一种乐趣。学习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兴趣则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学生带着自己的兴趣阅读,相比于在某种压力下硬着头皮去阅读,能够收到更为积极的阅读效果。兴趣是个人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学生在浓厚阅读兴趣的支撑下,才会逐步产生良好的阅读情感,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情景,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诱导探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使他们养成自觉的阅读习惯。首先是巧设悬念诱发兴趣的策略。所谓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悬念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表现技法,是吸引广大群众兴趣的重要艺术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文学作品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其次是创设情景强化兴趣的策略。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情感情境,将学生情感带入情境;借助形象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据学生特点优化情境;借助表演活动创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直观运用情境。教学情境能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要素。再次是诱导探究激发兴趣和策略。诱导探究主要目的不在于向学生传授阅读内容,而在于让学生掌握解决阅读问题的策略,从而激励学生去积极参与。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积极参与和探索情境中所以具有浓厚的兴趣。兴趣的激发和维持将是学习动机的“催化剂”。
二、加强阅读方法教学,让学生掌握有效阅读方法
思想方法的教学是最根本的教学。阅读主要是一种感知过程,有效阅读方式本质上是感知与思维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多读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首先教学生学会选择阅读材料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高效率的阅读教学,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阅读面要广泛,学生的个性、情趣差别都很大,应该鼓励他们自选有益的课外读物。教师向学生推荐一些教学参考书、文学名著、科普性知识读物等,在学生阅读书籍的源头把好关,学生慢慢就会养成在阅读中“雅俗共赏”,真正“博览群书”的习惯。其次教学生学会用圈点批注法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培养学生圈点勾画和作批注的习惯。“圈点勾画”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用好圈点批注这一阅读方法,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理解。中学生由于阅历的局限以及过分的追求故事情节,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流于表面。而圈点批注这一阅读方法,正好弥补了这一缺点。阅读名著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找出能体现人物形象的语句、段落、篇章,加以品味,能够迅速把握人物的形象。圈点批注这一传统阅读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再次教会学生学会用精读、略读、朗读、默读、速读等阅读方法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根据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以及阅读的目的,应该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能够大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也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三、注重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阅读习惯指的是读者在较长时期内逐渐养成的阅读行为。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本身包含着自觉的心理因素。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保证。那如何能够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呢?首先,要营造的良好读书氛围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学校、家庭应注意营造阅读氛围,注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教师、家长要言传身教,当好楷模。学校努力营造读书氛围,让读书成为时尚,让书香飘满校园,让读书成为良好的习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师生的文学修养。家长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多读书,家中必定要有书可读,父母读书多的家庭,孩子也爱读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的言行自然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合理利用时间读书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是一个人做事成功的基本前提,利用空余时间阅读,东汉学者董遇善于抓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利用这三种空余时间读了好多书④。教育学生坚持每天总空出一小段时间来读书,哪怕就读那么几页,下来就是一本了。最好在入眠之前安排时间阅读,因为晚上睡觉时大脑会处理长期记忆,如果读完书马上睡,那么大脑处理的杂讯会很少,会把读到的东西记得很牢,所以读完书马上入眠是最有效率的。再次,借阅图书提高阅读效率。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中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阐明借书与读书之间的关系,大概意思是说书如果不是借来的,人们就不会用心去读它。由于书是借来的,借的总是要还的,所以就有了阅读的紧迫感,就形成了读书极快的习惯,由此会大大提高自己的读书效率。学校图书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学校实施有效的阅读策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图书馆遨游知识海洋,博览群书。将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文化的传承,奠定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