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方设法 激发兴趣 辛平
想方设法 激发兴趣
◎ 甘肃省广河县城关小学 辛 平
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一听体育课因下雨而不能上,都会像泄了气的皮球似的,满脸沮丧的样子,但如果语文课也因故不能上的话,学生则喜形于色,甚至手舞足蹈。其实这不足为奇,更不能怪学生,因为他们不是不愿意学语文,而是语文课枯燥无味,使他们毫无兴趣,因此学起来就昏昏欲睡,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多动脑筋,深入钻研教材,抓住本学课中引人入胜的地方,发挥教师的创造精神,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具体怎么做呢?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 利用音乐、美术,激发兴趣
当我们把一首优美的旋律或一幅别开生面的画带到语文课堂时,就会在学生中产生非凡的效果,这是由于音乐和美术自身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决定的。一堂优质的语文课,总少不了美术和音乐的融合,有的语文教师善于选择与语文内容相关的歌曲和乐段进行播放,介意渲染气氛,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受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语文;有的语文教师十分注重挂图的使用,对只有插画,没有挂画的课文,教师把插画的内容化成一幅较大的挂图,一边上课时烘托课堂效果,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蕴含的形象、情感色彩等内在意蕴的直接敏锐的感知力。当然,语文教学联系音乐、美术方面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或配乐朗读复述课文;或、播入插曲(如教学《月光曲》);或把诗文编成歌谣唱诵;或把故事性很强的课文绘成连环画等。
二、 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兴趣
现行小学课本中,有的课文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即使教师钻得很透彻,讲的很详细,但学生也只能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效果不佳。倘若教师能精心组织教学,活用教法,充分利用电教手段,不断引入新奇的背景,创设多种情境,把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或播放幻灯片、录像;或采用实物投影;或使用电脑课件进行辅助性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使课文声情并茂,使学生能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语文,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扎实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利用游戏、课外活动,激发兴趣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贪玩,自制力不是很强。根据这一特点,语文教学方法不能单一,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游戏和课外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因为课外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可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所以我们应为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更多机会参与游戏和课外活动,并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如:可以在课前三分钟举行新闻报告,让学生把从电视上看到的或从实际生活中了解到的最新消息告诉同学们,这样既可以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可以让学生把课文读熟以后,自行设计,把课文变成课本剧,并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表演,《将相和》、《晏子使楚》此类课文就可以采用此种教法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为班级的黑板报或运动会投稿,选取较好的稿件刊登在黑板报上或通过红领巾广播站进行播音,使他们的才能得以发挥,让全校同学都刮目相看。这样,学生的写作热情都很高,写作水平就会不断提高;也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辨认“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春游、秋游,家乡的风景名胜,祭扫烈士墓,义务清扫街道,开展讲故事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当学习的小主人,生活的小主人,社会的小主人,从小培养主人翁精神,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能够自觉地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