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注重科学实验 实现高效教学 李瑞玲

    注重科学实验   实现高效教学

    ◎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小寨小学   李瑞玲

    新时期,学生大多习惯于学习理论知识,在他们看来,理论知识会更好记忆,更有利于理解,具体教学中,学生所能接受的课堂模式就是教师讲解、学生倾听,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教学不利于实现学生从理论探究到动手操作的转变。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 的成功与失败,好的实验设计思想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有利于高效地完成教材内容。

    一、利用科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更应该如此。小学科学教材加大了科学实验的内容,尤其是学生的动手和观察实验;而现今多数学校以兼职实验员居多,因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就显得格外重要。科学是通向知识的大门,小学科学就是通往科学殿堂的第一把钥匙。因此,对小学实验教师来说,做好实验,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在教学《磁铁的性质》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做了一个小魔术———“会走路的回形针”。这个小实验是这样的:先裁好一张方形的磅纸,把磁铁放在磅纸下面,在磅纸的上面放上一枚回形针,再把磅纸竖起来,有回形针的一面对着学生。做好了这些准备工作后,教者慢慢地移动磁铁,这时,学生就会发现一个新奇的现象——回形针会在磅纸上走路,还不会掉下来!学生不仅会发出惊奇的赞叹之声,还会流露出惊讶的神情。这短短的几分钟的演示实验,就会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在此时,我紧扣时机提出问题:回形针能在竖起来的纸上自由行走,有什么奥秘呢?学生在这时候就会瞪大眼睛,想要知道其中的秘密,这时,我再把纸的另一面展示给学生看,在讲解几句之后,学生就会理解:原来是磁铁的磁力吸引着指南针,磁铁移动到哪里,回形针就被吸到哪里。整堂课的学习就会变得很轻松。

    二、利用科学实验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科学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形成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科学的内容进行情境创设,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科学的魅力,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学生进行积极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分析和操作来提高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来之后,他们会对科学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思考。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他们能够看得到的、新奇的材料让他们进行探究和观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科学本质,使他们对科学学科充满兴趣,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比如,一位教师在讲《大气压力》一课时,在讲完了大气是有压力的,并且来自四面八方,让学生明了这两个知识点后,教师设计了这一个实验:在讲桌上放了一盆水,让一个学生用吸管来吸水喝。随即教师提出问题“用吸管吸水是什么原理?”有的学生说是靠自己的力量吸出来的,有的学生说是大气压力的作用,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这时候教师并没有揭晓答案,而是在吸管上扎了几个孔,再让学生来吸,结果吸不上来了。此刻,这个实验的结论便自然得出:是大气压力将水压入吸管,水才被吸入口中。再比如教五年级《声音的产生》时,教师先说明实验材料,实验目的,让学生带着这样两个问题:声音的产生与什么有关?这些材料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点?教师先演示尺子的振动实验,指导学生观察具体操作方法及尺子的振动方式,然后把学生分组,让学生动手实验,逐步让学生做皮筋、钢丝发声的实验,学生实验热情高涨,教师引导步步深入,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出声音产生的原理。由此可见,科学探究可以把科学知识的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的训练和良好科学态度的养成有机结合起来,起到了长久保持学生兴趣的作用。

    三、利用科学实验培养学生实践创新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这种实践性更强的培养目标除在课堂中进行实践锻炼外,更有效的是在课内外科技拓展中进行实践。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尝试将创意转化为有形物品或者改进的能力。所以,课内外科技实践活动无疑是科学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深化,也是学生进行实践创新的最有效手段。?

    如结合苏教版三年级第二单元《有生命的物体》和五年级第三单元《他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开展植物种植和观察、饲养小动物和观察、校园植物调查、社区植物调查、社区宠物调查等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做到对科学知识进行活学活用,从实践中学习科学,也是参加劳动,在劳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劳动技能和探究技能和社会责任感。?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周围的热点问题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如城市某处公共自行车使用状况问题,引导学生采取定时定点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学生通过研究了解到公共自行车确实能缓解人们交通不便的麻烦,但公共自行车使用存在保护不到位等问题,提出他们的合理化建议。?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教师要抓住教学时机,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在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积极互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实现高效的小学科学教学效率。


    点击次数:62  发布日期:2018/6/10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