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文人眼中的秋味 徐舟
悲情文人眼中的秋味
——品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四川省广元外国语学校 徐 舟
人总是留不住逝去的光阴,逃不脱四季的轮回。春的生机,夏的热烈,冬的冷峻,然而于“秋”,文人更是颇多感触。中国的文人都钟爱这个字——“秋”,喜欢将自己的生命感悟赋之于“秋”。 正如郁达夫在文中所言“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又饱富才情的文人,出生于江南的郁达夫并未在北平住过多久,但他对北平却有着故乡般的浓厚情感。郁达夫格外钟情于名胜古迹与山水风物,并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性灵美文。对于北平这一蕴集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的千年古都,郁达夫更是充满了深切的赞美与依恋之情。
郁达夫取文题“故都”的秋,而不取“北平”的秋,就是因为“故都”较之“北平”更为典雅,与“秋”结合,能够暗含一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境界。
文本开篇,郁达夫坦言“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其言语间透露着对北国之秋的情有独钟。
然而,在这位悲情文人眼中的秋味是那么的“清”,那么的“静”,又那么的“悲凉”!郁达夫以细腻寂寥的文字,抒写了自我的孤寂与感伤——“庭院读秋”,道出了北国之秋的“清”;“清晨踏秋”,道出了北国之秋的“静”;“秋蝉吟鸣”,道出了北国之秋的“悲”;“闲人叹秋”,道出了北国之秋的“凉”;“胜果映秋”,道出了北国之秋的“熟”。秋色、秋声、秋味,情景交融;美文、美景、美学,缤纷呈现。郁达夫为我们描绘了神韵清绝、典雅质朴、极具个性的北国秋景图,抒发了对故都的秋的向往眷恋之情,也流露出作者人生中的些许苦涩。
郁达夫在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屈辱的日子、贫困的生活赋予了他孤独忧伤的情怀。所以,郁达夫的“审美观”和“文艺观”就是提倡“静的文学”。郁达夫虽为一介书生,文声细语,性情中却充满着挑战性。许多人害怕挑战,有的是因为懒惰,喜欢在一个自己习惯和熟悉的世界里安身立命;更多的当然是因为恐惧,因为“挑战者”挑战的往往是既定的规则和秩序,意味着要把宁静死寂的世界打破,然后让自己的理智与情感重新接受洗礼。这些挑战者们在他们的时代往往被视为异类,遭受被放逐的命运,郁达夫也不例外。
所以我们读郁达夫的文字,要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读,而不是仅仅带着一颗理智清醒的脑袋。郁达夫故都赏秋的“悲凉”心态,是时代风云在一位知识分子的心灵上留下的阴影,是一位悲情文人饱尝生命苦痛后流露的真情告白。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郁达夫以如此绝妙的比喻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浓烈,厚实,鲜美和博大。“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的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郁达夫为何在文本末尾有如此深情的告白,因为他对这故都的秋爱得深沉,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我也想说,美好,这世间的美好,若留得住的话,我也愿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抛去,追寻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