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美术常态课堂初探 徐艳萍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美术常态课堂初探
云南省洱源县茈碧湖镇宁湖第二小学 徐艳萍
摘 要:“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是小学美术教育的出发点,抓好美术课堂教学就把握住了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关键。文章探讨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美术常态课堂构建策略,对进一步推进小学美术课程有效教学,发展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策略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更加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方向,更加清晰了学校教育的使命。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是小学美术教育的出发点,抓好美术课堂教学就把握住了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关键。因为,课堂是学生学习发生的主要场所,为师生的活动提供了空间条件,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中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为了保证美术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就有必要构建“严而不死、活而不乱”的美术常态课堂,推进有效教学。而构建小学美术有效课堂,所有的策略、方法都应该始终围绕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来开展。
一、培养良好习惯成就有序课堂
由于美术学科的特殊性,在教学中老师精心准备,学生却没带美术工具的“小事”时有发生,小事不小。恰恰是这件“小事”说明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这种风气还会相互传染,时间长了会影响到课堂教学。发现“小事”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严”进“宽”出,做好课前通知。
(一)在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学期初安排教学进度时,我就有意识的把要带特殊材料的课时安排在上课较为集中的时段,对于节假日时间较长或是遇上孩子们运动会等活动时,我选择教学内容所需的水彩笔、勾线笔等常规使用的美术工具。
(二)我们学校每周、每学期都保证开齐、开足美术课时。美术科代表都会在课前一天将美术课要带的工具写在黑板上,其他学生记在记录本上,避免回家后忘记。记录时每种工具都编上序号,收东西时,准备好材料就在序号上划钩,并把这些工具放在美术袋里。
(三)美术教室里还准备了几套美术工具,借给没带材料的“小糊涂”。为此“小糊涂们”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扫地、整理画板、拖地等劳动来换取工具的使用。在活动中引导孩子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课堂,逐渐养成带齐、带好美术工具的好习惯。
(四)抓好开课前3分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课上,很多学生在不停地找工具,课堂效率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嘭”的一声,学生的工具又被同桌的工具挤到了地上,我乘机让学生反思:桌上的工具为什么会掉?我们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让桌子上的东西摆放得有序、好用?孩子们经过讨论得出:把作业本以及常用的美术工具放在桌子的左上角,美术袋放在桌子下。东西放好时我才会开始上课。刚开始低年级的孩子还不明白,“练习”几次,孩子们明白了摆好工具也是上课的一部分。在不断的重复中,孩子们不知不觉习惯养好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二、适应学生特点丰富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应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活动”的重要作用,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多开展体验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以及综合性和探究性学习,既能够激发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促进同伴之间的互助交流。在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时代特征与学生互动、交流。课堂上,我们要扎实推进常规美术课堂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自主探究,培养能力。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好奇心强、探索欲强。在教学中,教师根据这个特点引导学生课余从书籍、网络、长辈等渠道获取信息。例如:三年级下册《奇特的树》一课,课前学生就很好奇:哪些树是奇特的?奇特在哪儿?我趁机引导学生思考:要知道奇特的树我们有哪些方法?问、找、查等等。学生们说得不亦乐乎。课下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收集、整理资料。课堂上学生交流收集好的资料,他们有的是从奶奶口中得知的;有的是从网络上收集并打印出来的;有的是直接把《百科全书》带来。孩子们通过查一查﹑找一找﹑画一画等方式把树的奇特﹑奇特的树了解清楚﹑画得生动﹑有趣。
(二)沟通合作,提高效率。
小学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很迅速,这个阶段是孩子们变化最大﹑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孩子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富有成效地合作学习是必要的。
丰富的合作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中,同桌两人通过同桌之间﹑四人学习小组、“找到你的好朋友”等讨论﹑交流方式轮流使用。其次,目标指向明确,针对低年级孩子来说,在讨论前,教师就要提出明确的目标和任务,采用“填空式”的问答。如在一年级下册《愉快的春游》一课中,我就引导学生围绕“你和谁一块去春游?”“去哪些地方春游?”“看到了哪些景物﹑动物 ?”“它们都是哪些颜色?”等等。问题简单﹑有效,课堂重点突出﹑效率提升。
高年级孩子能动性相对弱一些,在教学中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如在学习《美丽的家乡》一课时,第一﹑二排的同学负责查阅家乡的美景,并用自己喜欢的美术工具画家乡;第三﹑四排的同学负责查阅家乡的手工艺品并用自己喜欢的材料临摹一个工艺品;第五﹑六排的同学选一种家乡的美食,把这种美食进行摆盘,用新鲜的蔬菜或鲜花进行装饰。这样既分工又合作的方式让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了。
另外,合作学习的成果反馈要及时。遇到讨论﹑合作过程中发现参与性不高的同学,我就走到他旁边,摸摸他的头或低下身去参与他们的问题讨论中。
总之,课堂是学生学习发生的主要场所,为师生的活动提供了空间条件,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中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抓好学校课堂教学就把握住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核心素养导向下,美术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艺术课程,应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资料
[1]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2]编写组.新课改教师发展与教学新方法【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9.
[3]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M】.沈阳出版社,2004.1.





